三国乱世里,他从草根逆袭成帝王,晚年却因夷陵梦碎遗憾终生
在三国那个 "拼爹拼家世" 的乱世里,刘备的开局堪称 "地狱难度"。别人要么像曹操,爹是太尉,家里有钱有兵;要么像孙权,有哥哥孙策留下的江东基业,一出场就是 "少主" 派头。可刘备呢?早年靠织席贩履混饭吃,走到哪儿都得跟人说 "我是中山靖王之后"-- 这话听着唬人,可中山靖王都死了几百年了,子孙后代多如牛毛,谁真把他当回事?
但刘备有个本事,能让人心甘情愿跟着他。早年在涿郡,他见关羽、张飞打架,上去劝了两句,居然就把这俩万人敌拉到自己麾下,还搞了个 "桃园三结义",让俩人一辈子跟自己出生入死。后来遇到诸葛亮,他放下身段,三顾茅庐,把这位 "卧龙先生" 请出山。要知道,那会儿刘备都四十多了,诸葛亮才二十七八,换成别人,早就摆架子了,可刘备不,跟诸葛亮同吃同住,天天请教天下大事,愣是让诸葛亮感动得说 "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他的谋略,不像曹操那样狠辣,也不像孙权那样谨慎,而是靠 "仁" 字打天下。在徐州,陶谦三让徐州,他推辞再三,最后实在推不过才接受;在新野,曹操大军杀来,他带着百姓一起逃难,宁愿走得慢,也不愿丢下百姓。有人劝他 "百姓拖累行军,不如弃了",刘备说 "成大事者,以人为本,我怎么能丢下他们"。就凭这一点,他得了民心,走到哪儿都有人愿意帮他。
后来他借荆州、取益州、夺汉中,一步步从一个卖草鞋的草根,变成了 "汉中王",最后在成都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这逆袭之路,比现在的 "励志鸡汤" 还让人热血沸腾。那会儿的刘备,身边有关羽、张飞、赵云这些猛将,有诸葛亮、法正这些谋士,地盘有了,兵马有了,眼看就能实现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的梦想,可谁也没想到,一场意外,让他彻底乱了分寸。
关羽败走麦城,被孙权杀了。消息传到成都,刘备当场就哭晕了。关羽是他的兄弟,是跟他一起从涿郡打出来的,几十年的感情,比亲兄弟还亲。他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非要起兵伐吴,为关羽报仇。诸葛亮劝他 "现在最大的敌人是曹魏,不是东吴,要是我们跟东吴打起来,曹魏就会坐收渔利",赵云也劝他 "国贼是曹操,不是孙权,先灭魏,再伐吴不迟",可刘备这会儿啥都听不进去,满脑子都是 "为关羽报仇"。
公元 221 年,刘备亲率大军伐吴,夷陵之战拉开序幕。刚开始,蜀军势如破竹,打得吴军节节败退。可刘备犯了个致命的错误 -- 他把军营扎在山林里,连营七百里。孙权派陆逊为大都督,陆逊知道蜀军士气正盛,不跟他们硬拼,就这么耗着,等蜀军疲惫了,一把火点燃了山林。
那把火,烧得惊天动地。蜀军的营寨一个接一个被点燃,士兵们哭喊声、火焰的爆裂声混在一起,满山遍野都是逃跑的蜀军。刘备在亲兵的保护下,好不容易逃到白帝城,看着身边的残兵败将,再想想当初出征时的浩浩荡荡,心里又悔又恨,一口血喷了出来,从此一病不起。
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几十万大军没了,张飞也在出征前被部下杀了,蜀汉的猛将几乎损失殆尽。刘备躺在白帝城的病床上,看着前来托孤的诸葛亮,眼泪直流:"我不听先生的话,才有今天的大败,对不起先帝,也对不起蜀汉的百姓啊。" 最后,他把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含恨而终。
有人说刘备傻,为了一个兄弟,赔上了整个蜀汉的未来;也有人说刘备重情义,兄弟被杀,要是不报仇,还算什么大哥。可不管怎么说,夷陵之战都是刘备一生的遗憾。他一辈子靠 "仁" 和 "义" 聚拢人心,最后却因为 "义",让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陷入危机。
其实刘备不是不知道伐吴的风险,可他是个重感情的人。在他心里,兄弟情义比江山社稷还重要。他从草根逆袭成帝王,靠的是身边人的支持,可最后,也因为太看重身边人的情义,栽了最大的跟头。
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想完成刘备 "兴复汉室" 的梦想,可蜀汉国力早已不如从前,最后还是没能成功。每当想起刘备,我总会想起他早年织席贩履的模样,想起他三顾茅庐的诚意,想起他带着百姓逃难的仁厚,也想起他在白帝城托孤时的悔恨。
刘备的一生,就像一场跌宕起伏的戏。他有过辉煌,也有过惨败;他有过理想,也有过遗憾。可正是这些起起落落,让他成为了三国里最让人难忘的人物之一。他告诉我们,就算出身平凡,也能靠自己的努力逆袭;可就算再厉害,也不能被情绪冲昏头脑,不然再好的牌,也会被打烂。
现在再读三国,看到夷陵之战那段,还是会为刘备惋惜。要是他当初能听诸葛亮的话,要是他能多一点理智,蜀汉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可历史没有 "要是",就像人生没有 "重来"。刘备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也照出了成功与失败的真相 -- 有时候,成就你的是你的优点,毁掉你的,也可能是你的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