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在乌克兰问题上的谈判上已经达成了多项共识,预计这场冲突很快就会结束,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俄乌双方在前线战场上的战斗依旧很激烈,特别是在库尔斯克战场上的乌军,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损失了数万人,以至于英国媒体痛斥乌军过于无能才导致战场局势呈现一边倒的情况。

01 乌军在库尔斯克方向上损失惨重

在俄罗斯库尔斯克方向上,乌军和俄军的战斗依旧在进行着,不过对于其中的乌军而言也只是在苟延残喘,一开始乌军在此地占领了俄罗斯上千平方公里的土地,然而随着俄军的反攻再加上朝军的入场,这些乌军就呈现出节节败退的趋势;而经历了几个月的战斗洗礼,俄朝联军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乌军更加难以从对方手中占到便宜,因此乌军的劣势就更大了。

如今乌克兰在该地控制的土地已经不足500甚至是400平方公里,缩水了一大半。

更让乌军感到绝望的是,库尔斯克地区迎来了严寒,在零下十几度的野外战场上,大量乌军被冻死在了荒野。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在日前发布的战报,目前在库尔斯克战场上乌军的损失人数已经达到了59940人,被摧毁了超2688辆坦克和装甲车、1944辆汽车、478门火炮和火箭炮、19套防空导弹系统。按照乌军的编制来看,在库尔斯克方向上的战斗乌军已经损失了5个师的力量。

这对于本就兵力不足的乌军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当前的乌克兰政府为了能够补充更多的兵源,已经将征兵年龄限制降低到了18岁,然而即便是这样人员的补充速度也依旧跟不上前线战场上的消耗速度,大量的乌克兰人被抓壮丁进来,连俄军士兵都没看到的情况下,就被无人机和火炮命中,成为了在前线战场上的填线炮灰。

02 西方国家并不看好库尔斯克大反攻

按照泽连斯基的想法,在西方国家纷纷放缓甚至是停止对乌军援的情况下,自己急需一场漂亮仗来证明自己,因此库尔斯克大反攻就是泽连斯基策划已久的一次行动,泽连斯基想要通过占领大量的俄罗斯本土来证明乌军的实力,从而让西方国家加大对乌军援,让乌军能够更好的俄军战斗到底。

但这种想法是美好的,事实却是残酷的,一开始的乌军的确取得了不错的战果,但这种战果是建立在突然袭击以及俄方准备不充足的情况下;因此这时候的西方媒体对于这次乌军"库尔斯克大捷"显得很谨慎,并没有铺天盖地的报道,而是想要看看事情的后续发展再做决定。

事实上,西方国家对泽连斯基策划的这次库尔斯克大反攻并不看好,就算获得了成功也只能算是一次"政治作秀" ,对乌军带来不了太大的损失,也并不能解决前线乌军的困境。

而现在的结果也证明,这些西方国家的看法并没有出错,库尔斯克大反攻不仅没能给乌克兰带来半点好处,反而是让乌军陷入了更大的劣势中;特别是为了对库尔斯克发起进攻从前线战场上抽调的大量兵力,这让顿巴斯地区的乌军被俄军打的节节败退,接连丢失多座战略城镇。

有媒体认为,在西方国家 对乌克兰进行了如此多的军援之后,乌军依旧节节败退,责任并不在北约以及欧盟身上,而是在乌克兰自己身上,因为乌克兰虽然用的是北约武器,但战术用的苏联式的战术。

北约战术是联合兵种作战,即通过互联网、星链以及通信系统,将空军、陆军在内的炮兵和装甲力量连成一个整体,从而对俄军发起精准打击。

然而乌克兰的苏联式战术就不同,苏联式战术讲究的是火力和数量,因此原本要进行精准打击的北约武器到了乌军手中就变成了覆盖式打击。对付一辆俄军装甲车,乌军直接发射5-6枚NLAM反坦克导弹,摧毁了目标还好,起码用5枚导弹换了一辆装甲车,如果说没摧毁目标的话就等于白白浪费了5枚导弹。

此前基辅部署的爱国者防空导弹为了拦截俄军打击,曾一次发射数十枚导弹进行拦截,结果数百万美元打出去了没拦住不说,自家武器反倒是被俄军给摧毁,正是在这种武器弹药超量使用情况下,乌军才会面临弹药严重不足问题,从而引发了整个战场上溃败。

03 俄军武器的更新换代已经让乌军和背后的北约无力支撑下去

不过就目前战场情况而言,就算乌军真的采用了北约战术,起到作用也不会太大,因为当前出现乌克兰战场上的装备经过这3年战争检验,已经比那些北约装备实现了领先1-2代,特别是在电子战设备上的更新换代,俄军几乎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升级。

像无人机,之前的"伊朗小摩托"在基辅上空给当地带来巨大损失,然而该无人机却是俄罗斯自己生产制造的,再到后面的FPV无人机,这些都是俄军根据战场需求专门打造出来的产品。为了在战场上保持信息优势,电子战系统更是每周都要升级。

能够看到俄罗斯军事实力随着俄乌冲突爆发不但没有进入衰退反而更进一步,从复产的图-160以及量产的苏57也能看出来;俄罗斯的军工如何,再加上领先整个北约高超音速导弹,当做警告发射的"榛子"中程高超音速导弹,已经让美国等国意识到了,自己的继续军援只是徒劳,无法改变最终的结果,因此特朗普现在才想着让乌克兰问题赶紧解决,让美国能够从战争泥潭中抽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