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第一财经记者从接近娃哈哈的人士了解到,宗馥莉已于9月12日向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辞去公司法人代表、董事及董事长等相关职务并已通过集团股东会和董事会的相关程序。
说明已经事实辞职,并且一辞到底。
这则消息犹如一个震雷,让这个承载着几代人记忆的国民品牌再次站在舆论的聚光灯下,其未来走向也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
宗馥莉的辞职并非毫无预兆,而是其主导的系列改革与企业现实碰撞后的结果。
作为创始人宗庆后的独生女,她自被视为"准接班人"以来,便扛起了推动娃哈哈转型的重任。
上任后,她迅速启动大刀阔斧的变革:4月连发8则免职通知清理大批中高层,7月又对12个地区的销售市场进行人事调整,同时以年销售额300万元为门槛清退中小经销商,甚至推动更换沿用近40年的"娃哈哈"商标为"娃小宗"。
这些举措直指企业积弊,却也引发了连锁反应--老员工流失、经销商不满、销量下滑,2025年销量已降至去年同期的80%。
改革受阻的核心症结在于复杂的股权架构与决策困境。
目前娃哈哈股权结构中,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持股46%,宗馥莉仅持股29.4%,职工持股会持股24.6%。
这种格局下,"娃哈哈"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宗馥莉此前推动商标转让的尝试因股东反对而失败,最终只能另起炉灶打造"娃小宗"品牌,而这一决策被内部老员工视为"事关生死存亡"的险棋。
多重压力叠加下,她的离职既是对改革阻力的回应,或许也是个人职业选择的结果--毕竟她早有对传统饮料行业的"保留意见",更倾向于健康食品、跨界产业等新领域。
宗馥莉的离开,给娃哈哈留下了亟待破解的多重难题。
首当其冲的是战略延续性问题,"娃小宗"品牌推广刚启动,渠道改革尚未完成,新管理层是否会延续现有路线,还是重启战略规划,将直接影响企业走向。
其次是品牌信任危机难以回避,放弃价值911亿元的"娃哈哈"商标已引发消费者"新品牌像山寨货"的质疑,叠加经销商体系震荡,品牌号召力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
再者,股权结构带来的决策低效问题仍未解决,国资、家族与职工持股方的权责平衡,将是任何新管理者都无法绕开的坎。
但危机中亦藏着转机。
宗馥莉的辞职可能成为娃哈哈"去家族化"的契机,为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腾出空间,这也是中国家族企业从"血缘时代"迈向"制度时代"的常见路径。
对于品牌而言,若能妥善处理商标过渡问题,结合原有渠道优势与年轻化营销,未必不能实现品牌焕新。而消费市场对国民品牌的情感联结,仍为其保留了缓冲空间。
从行业视角看,娃哈哈的困境是中国老品牌转型的缩影--在元气森林等新品牌崛起、消费需求迭代的当下,传统企业的体制惯性与创新诉求始终存在张力。
宗馥莉的改革虽未竟全功,却已撕开了变革的口子。
宗馥莉走下台,不是娃哈哈故事的结束,而是新章节的开端。
这家企业能否在股权博弈中找到平衡,在品牌传承与创新间站稳脚跟,在激烈市场竞争中重拾活力?答案或许藏在即将到来的战略调整中,而整个行业都在等待这份答卷。
未来的娃哈哈变局,全社会都在认真观察。宗馥莉的辞职,娃哈哈到了一个"扭转乾坤"时刻。这时刻,可能关乎娃哈哈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