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老话叫做:"晦日不送穷,一年必受穷",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晦日?送穷指的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要在晦日不送穷,一月必受穷呢?

什么是晦日?

"晦日"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其实这个"晦"字与"黑"是一对同源词,这个"日"字旁并不是指太阳,而是黑暗的意思,在《说文》中是这样解释的:"晦,月尽也。"意思就是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由于古人用的是农历,所以晦日指的就是农历每个月的最后一天。

由于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以大月的三十日就是晦日,而小月的二十九日也是晦日,因为这一天是看不见月亮的,所以也可以理解成看不见月亮的黑夜,阴暗潮湿。而农历正月的最后一天是一年中第一个晦日,因此被称为"初晦",也是古人最重视的日子之一。

在"初晦"这一天,古人是有很多讲究的,男人们都会去水边划船游玩以及聚餐,而女人们则要去河边洗裙子,并把酒洒在水中,而"晦"又代表着阴暗,所以人们在这一天玩水洗衣,就是要送走一月的最后一天,送走黑暗和贫穷以及一切不好的东西,所以"晦日"也被称为"送穷日",意思是送走"五穷"。

在很多古诗中就有对晦日的描述,比如张说的《晦日》:"晦日嫌春浅,江浦看湔衣",湔衣就是晦日的一种习俗,也就是用水沾湿裙子,在河边洗裙子。严维的《晦日宴游》:"晦日湔裾俗,春楼置酒时",以及姚合的《晦日送穷》中:"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马上就到农历六月三十,这天总让老辈人念叨个不停。有人不禁想问,为什么他们都说六月三十有点"讲究"?其实这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一起来扒一扒这些老规矩。

首先别看这天就是六月最后一天,可有好几个"名头"。它被称为"晦日",也就是每个月的最后一天。这天晚上基本没月亮,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你想想,古代晚上连路灯都没,外出很危险,摔一跤都可能没人现眼。再赶上最近天气热,暴雨说来就来,这时候远行十有八九得出点幺蛾子。老祖宗怕的,就是"出门难,回家难"。

再说说结婚的事儿,像六月三十这种日子,过去的人绝对避开办喜事。老人总觉得"晦日"不吉利,有头无尾,图不了个圆满。虽说现在什么日子结婚都行,可有不少人一查黄历,还是得把"晦日"划掉,多少图个安心。也是,老传统嘛,听个乐呵呗。

最关键的,其实还得聊天气。农村人最关心天公脸色,种地全靠这点事。咱们常听说,"六月三十晴,伏天旱情生",意思就是说这天要是大太阳烤着,一准接下来得遭遇旱天。反过来,这天要是下场雨,秋天粮食就踏实多了。别看现在气象预报挺方便,老一辈还是习惯瞅一眼天,念叨两句祖宗的说法--习惯成自然了。

有人可能听过"闭日"和"换甲日",其实都是古人用来挑日子的门道。"闭日"是说,这天不适合办啥大事,像今天的"别挑这天签合同"。而"换甲"日,一下雨还得多留意。"雨淋换甲头,十日雨不愁",就是讲如果这天落雨,后面几天连着阴,庄稼人听这茬,出来一遍遍叮嘱大伙儿。

要说老祖宗为啥讲究六月三十,其实也简单。那会儿日子不容易,嘴里盼饭碗能满,脚下路又险。出门一趟,没有现代交通工具,赶路都靠腿,安全最重要。万一晦日路上遇上大雨、山洪或者野兽,谁都受不了啊!现在交通方便了,安全系数高,但老人的叮嘱还老挂在嘴边,他们那份小心肯定不是没道理的。

别看这些讲究听起来玄乎,分析下其实全是生活智慧。比如遇晴天警惕旱,见下雨偷着乐。秋收能不能有好收成,全靠那点天意,有个心理准备总比什么都不懂来得踏实。啥科技灌溉、天气雷达,老人说归说,真遇种粮关键节骨眼,这些老经验多半还能当个参考。

现在年轻人觉得老规矩都"上古神话",但想想祖宗走过的路,还是得佩服。万一哪天高科技也失灵,看看老祖先怎么谋生活,说不定还有点用武之地。天气越来越诡异,极端天气一多,留点耳朵听听老一套也不吃亏。

所以农历六月三十为啥被说"怕"?其实就是个积累了数代人的生存智慧。从安全到收成,事事都有讲究。古人没条件查天气,但照样想着法子预防。这些习惯,也算是咱们的文化遗产啦。

从忌讳来讲,首先忌重大决策,不管是工作上投资,还是生活里做重要选择,这天做都容易不理智,可能带来损失。

其次忌破土动工,一方面天气热,施工条件差,另一方面,这特殊气场据说会给工程招来风险。

另外,最好也别搬家乔迁,大热天搬家本就累人,闭日和晦日的气场还不利于融入新环境,容易让人住得不舒服。

不明白的人觉得这带有迷信色彩,但这里面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帮助我们了解了传统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