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喊打喊杀不算真强硬,真要动手时谁退谁进,一目了然。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依旧对中国高声呛火,但面对中俄日渐紧密的能源合作,他却始终没有迈出那关键一步--对中国实施"二级制裁"。

而就在这时,欧盟却自己冲上前线了。9月8日,《金融时报》披露,欧盟已派出代表团赴华盛顿,与美国政府闭门磋商,核心议题就是:要不要、怎么对中国企业搞"间接制裁"。

特朗普政府还没动,欧盟却先急了,这场"反中剧本",到底谁在导演,谁在被利用?

美欧联手推"二级制裁"

这一次,欧盟不是隔岸观火,而是亲自下场。

根据欧盟委员会提出的第19轮对俄制裁草案,制裁范围首次延展到第三国,点名包括中国与印度,尤其锁定那些仍在与俄罗斯进行能源交易的企业和金融机构。

草案写得明白:限制欧盟企业向中国出口高端能源设备,禁止欧盟银行处理中俄能源结算,甚至考虑将部分中国企业列入"观察名单"。

这背后,是特朗普政府的强力推动。早在9月5日,特朗普政府就公开表示,呼吁欧盟"尽快加入对中国的二级制裁网络",并暗示"反对者将面临后果"。

其实,这并非特朗普的第一次试水。8月,美国已对部分印度企业因继续购买俄油征收了25%的"惩罚性关税",给足了"示范作用"。

特朗普政府的算盘很清楚:既要继续削弱俄罗斯的战争财政,又想借机压缩中国的全球能源布局,但又不愿自己扛起对华全面对抗的成本。于是就把球踢给欧盟。说白了,美国想当裁判又想当球员,还想把裁判哨子塞进别人嘴里。

可是欧盟不是没头脑的跟班。他们心里也清楚,这场"制裁提案"背后隐藏着巨大风险。

中国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并不见不得人。2023年中俄能源贸易额比上年增长约40%,新华社指出,中俄合作"完全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没有违反任何国际义务。

更重要的是,中国是欧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双方年贸易额超过8000亿欧元。真要惹毛了中国,欧盟自己先得掉一层皮。

美欧联盟难掩裂痕

别看欧盟派了代表团去美国谈得热络,内部其实早就吵翻了天。德国和法国这两位"经济大哥"态度明确,对制裁中国持保留意见。

德国担心的是能源稳定和出口市场,法国则不想再为美国的地缘战略买单。他们记得太清楚:2022年那一波对俄制裁,直接把欧洲天然气价格推高了300%,搞得整个冬天人人瑟瑟发抖。

相比之下,东欧国家如波兰则更愿意充当急先锋,毕竟自身对中俄贸易的依赖低,风险成本小,说话当然"硬气"。

匈牙利、斯洛伐克则因对俄能源严重依赖早早申请了豁免权,一副"你们打你们的,我可不掺和"的姿态。欧盟这张桌子看似圆,其实早已裂缝满满。

再看美欧之间的"配合",更像是一场各怀鬼胎的临时交易。8月1日,特朗普政府对欧盟输美商品加征了30%的关税,还直言不讳地说:"欧盟在贸易上一直占美国便宜。"

欧盟自然不甘示弱,扬言将采取对等反制。就这样的气氛下,他们要联手对付中国?别说"并肩作战",连"握手言和"都嫌勉强。

《华尔街日报》评论得直白:美欧之间缺乏真正的信任,所谓联盟更像是"临时搭伙",一旦利益不合,说散就散。

特朗普政府想让欧盟挑头制裁中国,自己躲在幕后观望,欧盟心里何尝不清楚这出戏谁才是真正的导演?

但问题是,欧盟有胆子拒绝吗?面对美国关税大棒的威逼利诱,他们也在犹豫:是硬刚到底,还是咬牙配合?

中国不接招,但不代表没有牌

面对"美欧联手"的制裁威胁,中国并没有急着反击,但态度非常明确。很早之前中国外交部就已经说过:中俄正常合作"堂堂正正",反对任何形式的"非法单边制裁和长臂管辖"。这番话既是立场,也是底线。

中国并非毫无还手之力。全球稀土90%以上的供应来自中国,一旦出口管制启动,欧洲的高精尖产业将立刻感到"缺料之痛"。

再看光伏、锂电、动力电池这些关键领域,中国不仅有产能,还有技术卡脖子的能力。如果中国决定限制相关设备对欧出口,对欧盟来说绝对是"连环暴击"。

别忘了,中国还握有全球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无论是德国的汽车业,还是法国的高端制造,很多零部件和原材料都依赖中国供给链。一旦制裁战升级,欧盟不只是"自断一臂",而是可能"自废武功"。

再看全球反应。印度、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对"二级制裁"普遍反感,认为这是西方国家试图把自己的规则强加给别人。

他们不会轻易站队,更可能借这个机会推动"去美元化",加快去中心化的全球金融体系构建。特朗普政府的算盘再精,也得考虑一下全球南方国家的离心倾向。

历史也早给出答案。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西方对俄罗斯一通猛制裁,结果如何?俄罗斯没崩,反而加速转向东方,加深了与中国的战略合作。这一次,美欧若走老路,结果只会重演:制裁没让对手屈服,却让对手更团结。

别把棋子当棋手,欧盟真的想清楚了吗?

这一轮围绕"二级制裁"的风暴,其实是一场关于主导权的博弈。美国想继续当导演,欧盟被推成主角。特朗普政府清楚得很:一旦真正对中国动手,后果难以预料,不如先试试欧盟的胆色和底线。而欧盟若真照办,不仅要承担中国的反制,还可能失去自身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动权。

欧盟需要问自己一个问题:究竟是想当一个独立的战略力量,还是继续在美国的剧本里跑龙套?经济上的现实压力摆在那里,政治上的虚荣心撑不了多久。与其做一个"高喊正义"的牺牲者,不如做一个"懂得权衡"的务实者。

中国不会主动挑衅,但也不会被动挨打。美欧之间的裂痕,中国看得一清二楚。只要欧盟还想保住自己的经济命脉,就得慎重考虑,每一步都不能走在美国的影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