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不愿看到的一幕发生!中美这轮交手过后,李显龙对中国的看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据澎湃新闻报道,当地时间10月27日,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在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的论坛上,抛出了一番让西方不少人意外的表态。这番话不只是他个人对中国认知的升级,更像是给那些还在对亚洲安全形势抱有偏见的国家提了个醒--尤其是对始终想在亚太搅局的特朗普而言,这绝对是不愿看到的场景。
李显龙在论坛上明明白白地说,中国确实在提升军事实力,但亚洲大多数国家压根不把中国当成"安全威胁"。在这些国家眼里,中国就是个实实在在的区域大国,每天都和大家有大量经贸、投资还有人员往来。这话可不是随口说说,背后是实打实的利益绑定--现在中国几乎是所有亚洲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说白了就是"中国繁荣,周边国家才能跟着繁荣",这种紧密的利益联系,谁也不会轻易去破坏。

有意思的是,李显龙还特意把亚洲国家对中国的态度,和欧洲国家对俄罗斯的态度做了对比。他点出欧洲的情况很明确,冷战历史在那儿摆着,北约又一直把俄罗斯当成安全威胁,所以欧洲国家满脑子都是加强集体防御。但亚洲不一样,这里没有那种根深蒂固的对抗思维,大多数国家关心的不是"怎么防着中国",而是"怎么跟中国好好合作赚钱"。就算有些国家和中国有分歧,比如南海问题,李显龙也直言"没必要把这当成生死存亡的大事",大家该做生意做生意,分歧慢慢沟通管控就行。
当然,李显龙也没回避那些对中国态度特殊的国家。比如日本,二战历史遗留问题加上钓鱼岛争端,让它对中国的态度总带着点复杂情绪,但就算这样,日本和中国的贸易、投资往来也没断过;澳大利亚更明显,跟着美国在南海问题上蹦跶,可它最大的出口市场还是中国,真要是跟中国闹僵了,自己的经济先受不了;韩国则是盯着朝鲜问题,格外在意中国在半岛事务上的态度。但这些"特殊情况"终究是少数,改变不了亚洲大多数国家想跟中国合作的大方向。

更值得琢磨的是李显龙说的一句话--中国是"地理上客观存在"的大国。这话听着简单,其实是说给西方人听的。很多西方国家因为离中国远,又缺乏实际接触,总觉得中国是个"遥远的符号",制定对华政策时也容易带着偏见。李显龙就是想让这些西方人明白,对亚洲国家来说,中国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而是每天都要打交道的邻居和伙伴,忽视这个现实,只会把路走窄。
李显龙现在有这样的看法,和中美这轮交手后的局势也分不开。之前有些国家跟着美国喊"脱钩断链",想搞排他性的小圈子,结果呢?中国该开放还是开放,2024年以来释放的经济活力,让新加坡这些亚洲国家都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合作机遇。李显龙自己就多次说过,他对中国经济的韧性有信心,相信中国能持续向好发展。毕竟亚洲过去几十年能快速发展,靠的就是中国这些主要经济体的拉动,还有各国坚持的开放包容理念,谁也不想因为某些国家的对抗思维,把这份发展成果给毁了。
而且新加坡的立场也很明确,就是不选边站。作为一个奉行多元外交的小国,新加坡很清楚,跟中美任何一方闹僵都没好处--它既需要和美国保持合作,也离不开中国这个大市场。所以李显龙一直呼吁,亚洲应该保持开放的环境,让小国能有自己的回旋空间和自主权,而不是被分成不同的势力范围,逼着大家选"唯一的大哥"。这种想法,其实也是很多亚洲国家的心声。

现在再看新中关系,就能更明白李显龙这番话的分量。今年是中新建交35周年,之前新加坡总理黄循财访华,后来中方高层也去了新加坡,双方还签了不少合作协议,关系一直在强化。更关键的是,新加坡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也很清晰,黄循财明确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坚决反对"台独",这种态度也给其他国家做了个好榜样。
说到底,李显龙这次的表态,不只是他个人看法的升级,更反映了亚洲的真实民意--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是唯一正确的选择。对特朗普那些还想在亚太挑事、逼各国选边站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个坏消息,因为他们想看到的"亚洲围堵中国"的场景,压根就不会出现。毕竟对大多数亚洲国家来说,实实在在的利益,永远比虚无缥缈的"阵营对抗"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