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市谈妥,李在明交底中日韩关系,用词截然不同,北京态度坚决

G20峰会期间,李在明分别会见中日高层,彼此都说了些什么?他对中日用词有什么不同?中国高层"拒见"高市早苗又说明了什么?

11月23号,韩国总统李在明在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期间分别会晤中日高层,交底中日韩关系。在会见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时候,李在明主要明确三点:一是强调"政客的职责在于稳定管控双边关系";二是希望韩日两国聚焦可合作领域,推动双边关系迈向新阶段;三是双方同意维持穿梭外交模式,就经济、安全等多个领域的问题加强沟通。显然,李在明对日本的这番表态用词偏理性克制,更侧重于搭建基础沟通框架,维持关系的平稳,并未提出进一步深化韩日关系的突破性诉求。

在与高市早苗谈妥后,紧接着,李在明便交底对华关系,他不仅强调"两国关系全面恢复",并提议进一步推进切实惠及两国民生的务实合作,还表达了希望早日访华的意愿。不难看出,其用词充满积极推进关系升级的主动姿态。值得一提的是,就在G20峰会前夕,李在明政府主动修改了尹锡悦时期的政策,将东亚三国的官方表述顺序统一为"韩中日"。在尹锡悦时期,这一表述顺序是"韩日中"。虽然李在明政府只是将顺序调整了一下,但明显能够感觉到其中释放出了不一样的信号。有舆论就认为,这是李在明在释放改善对华关系的信号,借此传递出希望缓和对华关系、修复双边合作氛围的意愿。再结合这次李在明当着中方高层的面交底中韩关系,似乎进一步证实了上述舆论观点。

从李在明这两次对话不难看出,他在对华和对日关系表态上用词截然不同,对中国侧重"深化既有良好关系",语气主动且带有亲近感,核心是延续友好势头、扩大合作成果;对日本则是侧重"稳住关系底线",语气中立客观,核心是先保障双边关系不出现波动,再逐步推进合作。相较于李在明分别会晤中日高层,有一件事则更为外界舆论关注,那就是中日高层是否会在G20峰会期间举行会晤。对此,我们的态度很坚决,结果也很明显,双方并没有会面。至于这其中的原因,用外交部的回应来说的话,就是"没有相关安排"。

具体细说的话,至少有三点:第一,高市早苗公然挑衅我国核心利益。她妄图以战争方式插手台湾问题,试图将"台湾有事"与集体自卫权挂钩,其言论严重违背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精神,我们绝不可能容忍这种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第二,高市早苗违背承诺且毫无悔改之意。在之前的庆州亚太经合组织峰会上,高市早苗曾当面承诺在台湾问题上坚持日中联合声明中的立场,但没过几天就公然发表涉台谬论,甚至在咱们多次喊话要求纠错后,日本政府仍固执己见,拒绝撤回错误言论,反而还倒打一耙指责我们"小题大做",这种说一套做一套的恶劣行径明显就是毫无对话诚意,既然是这样,那我们显然也就没有必要与其会面了;第三,作为极右翼政客,高市早苗的相关举动是有意突破日本战后和平宪法限制。日本作为二战战败国,和平宪法中已放弃宣战权和交战权,而她借台湾问题妄图"解禁"自卫权的行为,明显有冲击战后国际秩序的架势,我国对此类不思反省、强军扩武的倾向坚决反对,拒见高市早苗完全在情理之中。

结合上面这些情况不难看出,这次G20峰会对中日韩三国来说,整体呈现出 "中韩热、中日冷" 的鲜明反差,这种互动格局既体现了三国各自的外交考量与战略立场,也给东亚区域合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变数。其中,中韩高层的会面符合中韩互为重要贸易伙伴的经济基础,也顺应了两国希望通过合作应对区域挑战的共同需求,为双边关系持续升温奠定了基础。至于中日这边,我们拒见高市早苗,这完全是高市早苗政府挑衅行为导致的结果。我们不仅拒绝会见,更以"请日方自重"严正回应,同时还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用这一系列反制措施表明立场。这意味着中日关系大概率进入摩擦多发期,双边的经贸、文化等多领域合作都会受到严重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