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中国海军宣布大好消息,福建舰正式入列!与此同时,美媒忙着转移焦点,把目光从水面航母转向水下深海,高调炒作"下个战场",目标是突破中国防线。

福建舰

11月5日,在海南三亚军港,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正式入列,舷号为"18"。中央高层出席入列授旗仪式,并登舰视察。

此前,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成功完成在福建舰上的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标志着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电磁弹射和阻拦系统通过实战化验证,福建舰初步具备全甲板作业能力。

作为全球首艘采用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技术的航母,福建舰的入列,不仅让人民海军正式迈入"三航母时代",更实现了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的跨越式发展,大幅提升远洋作战和体系化攻防能力,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增添了硬核底气。

亨廷顿英格尔斯工业造船厂

中国海军的迅猛发展,让习惯了海洋霸权的美国坐立难安。在福建舰入列后,福克斯新闻直言,美国在海洋上的霸权,正面临数十年来最严峻的考验,而中国造船产能约为美国的200倍,这种悬殊的差距,更让美方再次炒作"2027年中国大陆或具备收复台湾能力"的老调。

报道中也不得不承认,曾在冷战时期拥有十余家战斗舰艇生产厂的美国,如今只剩亨廷顿英格尔斯、通用动力等寥寥几家船厂能造大型军舰。材料积压、预算波动让军舰交付屡屡延误,与中国蒸蒸日上的造船工业形成鲜明对比。

水面上追不上,美国便想在水下找补。福克斯报道宣称,随着中国导弹对美国水面舰艇形成有效威慑,潜艇已成为美军"最佳生存手段",试图将潜艇领域打造成针对中国的"下个战场"。

不可否认,美军目前拥有约50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弗吉尼亚级潜艇主打隐身侦察与巡航导弹打击,新型哥伦比亚级弹道导弹潜艇,更将承担核威慑任务至本世纪中叶,水下技术积累确实深厚。

但光鲜的数据背后,是严重的产能危机,美军每年只能建造1-2艘弗吉尼亚级潜艇,远低于3-4艘的目标,优势窗口期正不断缩小。

更让美军焦虑的是,中国潜艇部队正在快速缩小差距。目前,中国海军拥有约60艘潜艇,其中093B型核攻击潜艇和094型弹道导弹潜艇,在静音性能、射程打击等关键指标上,均实现大幅提升。

弗吉尼亚级攻击型核潜艇"爱荷华"号的服役仪式

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高级顾问马克・坎西安称:"潜艇至关重要。它们能够突破中国的防线,且在军事推演中,潜艇的最大价值是打击中国的两栖舰艇。"

五角大楼更是在报告中预测,到2030年代初,中国潜艇总数可能接近80艘,其中核动力潜艇将达到12艘。一旦台湾或南海爆发冲突,依托近海作战优势,中国潜艇可快速在吕宋海峡、台湾海峡等战略要冲形成防御体系,搭配沿海导弹防御网络和反潜力量,迫使美军舰队强行突围。

为了扭转被动,美国开始拉帮结派。通过整合日本的海底监视系统、澳大利亚的巡逻力量,再加上澳英美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计划向澳大利亚交付核潜艇,美军试图打造"盟友水下包围圈"。

解放军094A型晋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在南海演习

客观来看,美军炒作"潜艇战场",本质上是霸权焦虑下的战略误判。中国发展国防力量,从始至终都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绝非寻求霸权扩张。

无论是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突破,还是潜艇部队的稳步发展,都是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必然结果,这与美国动辄组建军事集团、推行"威慑遏制"的冷战思维有着本质区别。

美国将中国视为"威胁",试图通过打造"水下战场",恰恰暴露了美方不愿接受多极化趋势、妄图维系单极霸权的深层执念。

事实上,现代战争早已不是单一装备的对决,而是体系与体系的综合较量。中国的国防防线,从来不是靠某一种装备构建,而是由岸基防御、海上编队、水下力量、空天支援等多领域协同组成的有机整体。美军想仅凭潜艇就能"突破防线",无疑是低估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

福建舰的即将入列,是中国国防科技自主创新的里程碑,彰显的是中国捍卫国家利益的能力与底气;而美国炒作"潜艇战场",则是霸权逻辑的又一次暴露,凸显美方面对多极化趋势的焦虑与不甘。

中国从不主动挑起冲突,但也绝不畏惧任何挑衅。无论是水面之上的航母对决,还是水下深海的无声较量,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决心和能力不容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