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撤走坐滩军舰,菲律宾再次强闯仁爱礁,中方打法变了,用上了秘密武器。那么,菲律宾为何要在此时挑衅中国?而中方现在的打法又是什么?

11月18日,多家外媒报道,菲律宾两名高级官员声称,菲方在试图向仁爱礁非法"坐滩"军舰进行运补的过程中,遭受了中方船只的"通信干扰"。对于具体的细节,他们拒绝披露,理由是所谓"敏感性"的问题。这样的叙事方式,与其说是在揭露事实,更像是一次舆论试探。

紧接着19日,中方就出来打假,明确回应这纯属无中生有,是菲律宾在蓄意碰瓷。中方消息人士称,中国海警在14日基于人道主义考虑,允许菲方向坐滩军舰补给基本生活物资,并对其进行了全程监管。而菲方知道自己没有违反规则补给的空间,又不甘心在舆论上沉默,于是编造所谓"黑科技干扰",借媒体炒作中国"以大欺小"的叙事,想借此来升级局势。

同时,军事专家也指出这种"电磁干扰"的说法更像是菲方的想象。原因很简单:菲方使用的是民用商船,没有军事通讯设备,对这样一艘普通民船实施所谓"通信干扰"没有意义。如果真要干扰,完全可以在公开规则范围内,采取其他更直接的方式。而且菲方过去也炒作过"中国激光武器伤人",后来证明是毫无根据的夸大叙事。

那么,菲律宾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也不复杂,菲方对中方的炒作有三个目的。一是在国际舆论场上塑造自己是弱者,把中国标签化为所谓的"威胁"。二是制造话题吸引美国和域外国家介入,把注意力从其内部政治压力上转移。三是试探中方底线,借挑衅压低未来谈判成本。

再加上当前马科斯政府正在面临着"贪腐丑闻",而此时挑衅中国,既能转移国内注意力,还能为其带来国际注意力,给美国提供炒作"地区紧张"的素材,同时试图以舆论手段迫使中国让步。所以说,这一轮"通信干扰"叙事,正是这种操作的延续。

另一边,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打法也变了,不再单纯依赖海上执法力量,而是把海空力量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区域安全框架。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在反制过程中,还用了"秘密武器",那就是轰炸机编队。

11月14日,南部战区组织轰炸机编队在南海例行巡航,与往常的单机巡航或侦察不同,这次编队巡航展示的是一种体系化能力。它具备远程打击能力、持续作战能力,也具有明显的威慑效果。

同时,这也是南部战区首次使用轰炸机编队来回应外部挑衅,说明中国在南海的力量部署正在向常态化、模块化、体系化方向发展。这并不是为了对菲律宾施压,而是为了应对菲律宾拉拢外部力量进行"联合巡航"的新变化。

近期,菲律宾与美国、日本多次开展联合海上行动,试图制造一种多边压力结构。中方的回应是以空中力量稳定局势,并向外界释放信号:无论域外力量如何介入南海,中方都具备足够的应对能力。

要知道,轰炸机是空中打击体系中的核心力量,载荷大,打击半径远,对海目标打击效果明显。与歼击机相比,轰炸机能实施饱和攻击,对大型舰艇威胁极高。南部战区出动轰炸机不是情绪化反应,而是基于战略评估的力量展示。

在这种情况下,菲律宾未来若继续拉拢美日进行"联合巡航",中方也会有相应的战略动作,包括更高等级的警巡、更体系化的维权力量和更直接的战略信号。双方力量不在同一维度,菲律宾无法通过制造话题改变现实。

可以说,南海局势未来如何,取决于菲律宾是否愿意停止挑衅。如果继续迈向冒险路线,所有后果都将由其自行承担。中国已经清晰展示了管控局势的能力,也展示了维权的坚定态度。所谓"秘密武器",不是技术,而是态度、能力与体系的结合。

整体来看,这次争议再次说明南海局势仍处在复杂博弈中,菲律宾不断制造事件,但它的实际能力有限。而中方的策略已经更系统、更成熟,也更注重节奏,轰炸编队的出现,足以说明中国反制正在走向系统化。可以预见的是,南海局势短期内不会平静,但趋势很清晰,挑衅无法改变基本现实,炒作无法制造新的格局,而稳定与力量才是真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