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这个时候,天气凉得悄无声息,早上起床,你会发现窗台结了一层薄霜,手脚也开始冰凉了。这就是霜降--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八个节气,也是秋季的收官。
"霜降见霜,入冬无望"?这句老话其实道出了一个节气的玄机。霜降一过,寒气逼人,人体代谢节奏开始变化,各类慢性病、呼吸道感染、心脑血管事件也悄然高发。
一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生坦言:"霜降之后不注意调养,就像穿着单衣直接闯进寒冬,身体很容易出岔子。"
那么,霜降时节到底应该怎么养生?医生提醒,这5件事一定要提前做好,为整个冬天的健康打下基础。
一、注意保暖,但别一口气穿太多
霜降虽冷,但冷得并不彻底。这个时候穿衣服讲究一个"渐进"。
很多老年人一入霜降就把羽绒服、棉裤全套上了,结果出门一活动就满头大汗。汗湿了衣服,反而容易着凉,引发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问题。
医生建议:遵循"洋葱式穿衣法",即分层穿衣,根据活动量和温度随时增减。尤其要注意四个部位的保暖:头、颈、腰、脚。中医认为"寒从脚起",秋末初冬尤其要护好脚底,晚上泡脚是个不错的选择。
二、饮食宜"润",少辛辣重滋养
秋天干燥,霜降之后空气湿度更低,很多人开始出现咽干、口燥、皮肤瘙痒等"燥症"。这个时候的饮食调理,关键在于一个字:润。
医生建议多吃一些润肺生津的食物,比如银耳、百合、山药、莲藕、鸭肉、芝麻等。这些食材有助于缓解秋燥,又不会引起上火。
而辛辣、油炸类食物,比如辣条、炸鸡、火锅底料等,容易加重体内燥热,反而刺激胃肠道,诱发痔疮、口腔溃疡等问题,应尽量少吃。
三、防秋乏,也防"心脑梗"
霜降之后,很多人开始觉得莫名疲惫,早上起不来、白天犯困。这种"秋乏"其实是身体代谢节奏在变慢的表现。
但医生提醒:不是所有的疲乏都是"秋乏"。如果你感觉胸闷、头晕、乏力、腿脚发沉,还伴有心慌或视物模糊等症状,就要高度警惕心脑血管疾病。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显示,脑梗死的发病高峰期就在每年10月底至次年1月初之间,尤其是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病史的人群,更是重灾区。
医生建议这类人群每日定时服药、监测血压,霜降之后要尤其注意清晨起床时的血压波动,避免突然起床、洗冷水澡等刺激行为,减少诱发风险。
四、霜降养生,心情也别忘了
秋天被称为"多事之秋",不仅因天气变化大,也因为人的情绪容易波动。中医讲"秋多悲",其实是有道理的。
霜降之后,白天变短、光照减少,人的褪黑素分泌受到影响,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情况,甚至诱发季节性情感障碍。
医生建议大家多晒太阳,适度运动,尤其推荐晨间慢跑、太极、瑜伽等有氧运动,能够帮助身体释放内啡肽,提升情绪状态。
同时,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晚睡晚起,也有助于调节生物钟、稳定情绪。
五、别忘了流感疫苗和呼吸道防护
每年10月底到11月,是接种流感疫苗的最佳时间。霜降一过,气温骤降,各类病毒也活跃起来,尤其是流感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据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流感样病例报告数明显高于往年同期,秋冬季节已成为呼吸道感染的高发期。
医生建议:60岁以上老年人、儿童、慢性病患者、医务工作者等重点人群应尽早接种流感疫苗,提升免疫屏障。
同时,日常出行仍要注意戴口罩、勤洗手、少聚集,尤其在公共场所如地铁、医院等高风险区域,更应做好防护。
最后提醒:霜降虽"降",但养生要"升"
霜降是秋冬的分水岭,也是身体过冬的"考验关口"。这个节气里,保暖、饮食、情绪、运动、疫苗都不能忽视。
医生经常说:"霜降养对了,冬天少生病。"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结合临床经验和季节规律的总结。
所以,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想起调养。霜降将至,从今天开始,好好照顾自己,才能顺利过冬,来年再迎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