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今天已经是7月7日了,这也是今年小暑交节的日子。小暑,小十四节气中第十一个节气,也是夏季倒数第二个节气,所谓"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其中"金"指的就是秋天的金气,意思是说进入小暑节气秋天的金气也开始初生,但由于小暑是夏季炎热的开始,初生的金气会"蛰伏"起来。小暑期间,气温将会不断升高,部分地区甚至会经常出现35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天气,由此过度进入更加炎热的"大暑节气"以及"三伏天"。

老话说"小暑大暑,农田望雨",无论是对于开始炎热的小暑,还是最为炎热的大暑,适当的降雨天气对其都是有好处的。毕竟进入小暑节气以后,虽说太阳的直射点开始南移,但阳光却更为强烈,地表温度也会因此升高,土壤的挥发速度增加,农作物的升腾作用也会因此提到,如果此时没有充足的降雨,那么农田很容易出现干旱的情况,一般来说,当土壤含水量低于田间持水量的60%时,农作物根系的吸收能力就会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萎蔫现象,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及时灌溉,可能最终会导致农作物枯死,影响后期的产量。

俗话说"小暑农闲时,田管不放松",进入小暑节气虽然迎来农闲时期,但也要做好农田的管理工作。由于我国南北地区气候有着显著的差异,农事管理上也有着明显的特点。对于南方地区来说,进入小暑后,也就进入了一年中最闷热的时段,平均气温在26℃至32℃之间,部分地区日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加上空气湿度大,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高常高2℃至3℃,形成"上蒸下煮"的湿热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很容易诱发农田大面积的病虫害,部分地区还可能出现伏旱的情况,因此要做好病虫害的治理,以及农田的防旱措施。

对于北方地区来说,进入小暑节气也就进入了汛期,但湿度仍旧低于南方地区,气温最高可达35℃至38℃,但昼夜温差明显,呈现"干热"特征,北方的降水形式多为短时强降雨,虽集中但短暂,部分地区还可能出现冰雹、雷暴等极端天气,因此小暑后的雨热同期,虽然利于冬小麦收割后的夏播作物生长,如玉米、大豆等,但需警惕"倒黄梅"天气,防范农田渍涝,及时做好农田的排水工作,并防范冰雹对农作物的直接破坏。

今年的小暑节气不一般,属于"晚小暑"。那么,什么是"晚小暑"呢?

小暑交节的阳历时间在每年的7月6日至8日之间,相较于较为固定的阳历时间,小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就会有着较大的波动,这主要是受农历"置正"的影响。对此《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提到:" 小暑,六月节。"也就是说小暑是农历六月的节气,其通常会在六月上旬到来,如果小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五月,那么就是"早小暑";如果小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六月中旬,则为"晚小暑"。今年小暑交节的时间为7月7日,对应农历的六月十三,因此,今年是"晚小暑"。

老话说"早小暑伏雨多,晚小暑渴死牛",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当年是"早小暑",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三伏天的降雨天气会比较多,这能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相反,如果小暑交节的农历时间在六月中旬,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就会比较少,随着温度升高,如果这时候降雨较少,那么很容易出现干旱的情况。当然"伏雨多"和"渴死牛"只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只为突出小暑后降雨或多或少的气候特点。

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古人就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很多观察天气的经验,就以这些经验来推测之后的天气走势,以便更好的进行农耕生产。在民间有一句老话说:"热不热,就看小暑",今日小暑,今年的三伏天会很热吗?何时会热?热多久?我们看看农谚咋说。

一、小暑一日晴,中伏火烧天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交节这天是一天的晴天,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三伏天的中伏时段,天气会非常炎热,仿佛大火烧了天一般,虽说这句话有些夸张,但正是突出了中伏时期的炎热程度。

古人将天气的"热"区分出了大小,例如小暑节气和大暑节气,三伏天虽然是一年最热的时段,但也分为出伏、中伏以及末伏三个阶段,其中最为炎热的就是中伏时期,今年三伏天的时间为7月20日至8月18日,而中伏的时间为7月30日至8月8日,也就是说从7月30日天气就会非常炎热,不过这也是三伏天的正常走势,但这句农谚表达出了中伏会更加炎热,这无疑是"热上加热",可见这是一个"热到哭"的中伏,在这样的天气中,别忘了做好防晒防暑措施。

二、小暑胜大暑,热到白露后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交节当天的天气很热,甚至比大暑时期还热,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暑热天气会一直持续到白露节气以后。

白露是秋季第三个节气,此时已经进入了"孟秋时节",按理说天气会开始凉爽,如果此时天气不凉反而炎热,那么说明会有"秋老虎"天气现象,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对造成一定的影响,毕竟秋季大多作物已经进入关键的灌浆期,如果此时出现高温天气,那么就会导致籽粒充实时间不足,例如水稻在抽穗后遇35℃以上高温,灌浆期可缩短3至5天,千粒重降低5%至10%。

除此之外,秋季的"秋老虎"天气对人们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毕竟人们身体对温度的适应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秋天不凉爽反而炎热,那么人体对寒凉的气候就无法适应,耐寒能力就会因此降低,如果之后"秋老虎"结束温度骤降,就很容易因受冻而出现感冒等不适。

三、小暑雨淋淋,四十五日落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交节这天下起了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会有较多的降雨天气,其中"四十五日"并不是确切时间,而是只很长一段时间。

小暑后天气会愈发炎热,农作物的升腾作用增加,此时降雨虽说能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防止干旱的发生,还能有效降低田间温度,避免"热害"的情况,但如果遇上了持续降雨,那么农作物的生长就将会受到阻碍。因为持续降雨会导致土壤湿度过大,土壤空隙被水分堵塞,在这种情况下,农作物根系就无法正常呼吸,生长发育因此减缓,而且根系在缺氧环境下很容易腐烂,从而导致抗逆能力下降,如果后期出现干旱、大涝等极端天气,那么农作物的生长很容易受到影响,最终粮食就会减产。

而且,在持续降雨天气中,天空会长时间阴云密布,这样光照强度就会大幅减弱,光照时间也明显缩短。而光合作用是农作物合成有机物质、积累能量的关键过程,需要充足的光照。光照不足就会导致农作物光合作用效率降低,制造的有机物质减少,无法满足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需求,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四、小暑天气凉,三伏把扇丢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小暑交节当天天气不热反而凉爽,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三伏天同样会比较凉爽,甚至用于纳凉避暑的扇子都用不到。

小暑是夏季炎热的开始,如果小暑这天不热,那么说明副热高压活跃度较低,反而冷空气占据上风,这就会导致接下来的三伏天就会较为凉爽,虽说这样的天气是人们向往的,毕竟不用担心出门中暑的情况,但对于农作物来说,这样的天气反而"百害而无一利"。首先,光合作用是农作物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关键过程,适宜的温度能增强光合作用相关酶的活性。三伏天本应高温,如果天气变得凉爽,那么就会使这些酶活性降低,即便光照充足,光合作用效率也会下降。

况且,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对温度都有一定要求,每个生长阶段都需要积累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这也叫"积温作用"。如果三伏天不热反而凉爽,那么就会使农作物积累的热量不足,生长周期延长。例如玉米,在凉爽天气下,其拔节、抽雄、吐丝等生育时期会推迟,后期如果遇到早霜天气,就会导致籽粒不能正常成熟,影响最终的产量。

综上所述,今年的三伏天会很热吗?何时热?热多久?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如果小暑交节这天是一个晴天,或者温度较高,那么这预示着三伏天会比较炎热,特别到了中伏时期会更加暑热,这种炎热的天气会持续到白露节气前后;相反,如果小暑交节这天下起了雨,或者天气比较凉爽,那么预示着接下来的三伏天同样会比较凉爽,虽说这样的三伏天比较舒适,但对农作物的生长则会造成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