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最高征税200%?特朗普对华态度变了,美驻华机构发声威胁:中国是"敌对国家"!
据报道,白宫这边,特朗普对外放话,点名要中国"确保美国稀土磁铁供应",不配合就加到"200%关税";外交场合上,外交部记者会上被问及时,外交部发言人直接表示,我们已经多次表明中方立场。关键时刻,特朗普对中国留学生口风突变,一边在公开讲话里表示"欢迎、支持、愿意留用",一边其政府系统还在推进签证收紧、审查从严的做法;更讽刺的是,美国驻华机构在社交媒体上公然把中国称作"敌对国家",评论区当场被网友驳回。
表面乱成一锅粥,其实线头只有一根:稀土链、人才链、舆论链,三条一起上强度,指向同一个目标--在不改对华科技打压的前提下,尽量削弱中国的产业优势和国际叙事,顺便给国内选民一个"对华强硬"的舞台。
关税这根"大棒"先说清楚。美国对稀土磁体的依赖是明牌,永磁材料直接绑着电驱汽车、风电、航空航天、精密制导与雷达伺服系统。中国在稀土矿冶与磁体制造环节的份额与成熟度摆在公开数据里,7月稀土磁铁出口量环比拉升至5577吨,前三目的地里就有美国。国内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国家安全机关打击非法出口,这意味着供给侧的"阀门"受国内合规与安全评估双重约束。
特朗普把"200%"挂在嘴边,听起来像重锤,落到产业端,考验的是他敢不敢让美国的新能源、军工配套和民用高端制造去承受成本与进度的复合冲击。要磁体要得急、要价格要得低、要供应要得稳,同时还要加征超高关税,这套算术在供应链端对不上。更何况,美国自己也在通过财政出资、股权入股去拉MP Materials这类链条企业,说明他们知道靠关税是补不起产能和工艺短板的。
再看"胡萝卜"。特朗普公开"欢迎中国留学生",强调对高校与企业的好处,这话并不新鲜,但和前期暂停面签、扩大社媒审查、撤销签证的硬动作放在一起,就显出两张脸。一张是产业真实需求--理工科与工程领域的实验室、人力与创新活动确实离不开中国学生与学者的贡献;另一张是政治化筛选--把某些专业、某些背景直接等同于"风险",用行政手段去"抽人"。
一边想要人才,一边又把人才当作"可控的变量",这不是政策,是矛盾。这样的"选择性开放",更像谈判筹码:把留学便利当成可交易项,来换取在稀土、材料或其他议题上的让步。问题是,中国对外交流的底线很清楚,互利、尊重与可预期缺一不可,单边的"开关式好意"很难换来结构性互信。
舆论这块更直白。美国驻华机构把"中国是敌对国家"这句话写进微博配文,逻辑依旧是"给你贴帽子-挑动情绪-试探反应"。这套剧本今年演了不止一次。这种"喊话外交"的作用更多在内宣与盟友场,真实政策含量不高,但它会增加谈判噪音,给理性讨论添堵。把对华关系放在"敌对"框架里,短期能挣到话题,长期会消耗合作场景的社会基础。
把三条线拧在一起看,特朗普的组合拳并不复杂:用超高关税制造恐吓,用留学生议题制造拉扯,用社媒标签制造气氛。目的在两个层面上叠加。一是选举政治的即时收益,向农业州、制造业州与保守派选民展示"硬姿态";二是供应链议价的现实需求,想要用威压与诱导同时作用,撬动中国在稀土磁体、关键材料上的让步。
问题在于,市场与产业不吃虚。稀土与永磁的真实议价,落在订单、配额、合规、交付周期与技术门槛上;留学生与科研的真实互利,落在签证便利、项目合作与环境安全感上;舆论的真实影响,则取决于事实与信誉能不能经得起反复审视。把镜头做得再凶,落不到合同与制度上,都是走一遍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