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科技大学教授郭某被指履历造假、侵占科研经费等问题一事引发关注。目前,学校已解除了与郭某的聘用协议,并向公安机关报案,目前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谁也没想到,顶着"高考状元""外籍院士""国家创新人才"等诸多头衔的"首席科学家",实际上是一个仅有高中学历的冒牌货。乍看之下,此新闻实在过于荒诞。但荒诞背后,是真问题的一览无余,学术圈的遮羞布,是时候该扯下了。

冒牌博导,并非个案。近年来,论文剽窃、数据造假、学术挂名等现象层出不穷。"象牙塔"不再令人景仰,反而变成了滋生造假的土壤。须知,诚信才是学术的底线,一旦失守,破窗效应蔓延,高校便无以立足。因此,我们必须追问及反思,这位滥竽充数的"南郭先生"是如何瞒天过海,一路畅通无阻、平步青云的?

不可否认,郭某能行骗成功的原因,与高校的人才引进与学术监督疏忽脱不了干系。长期以来,高校就一直是学术不端行为预防与处理的责任主体。但成也高校,败也高校。它既吸纳人才、培养人才,让科研"有志者"得以"事竟成",却也蕴含着无数潜规则,乱象丛生。以郭某为例,从简历到背调,从学术能力评估到任职资格的审批,如此一位虚张声势的"空心人",是如何瞒过高校招聘处顺利上位的?值得我们警惕。事实上,不只高校内部,整个社会都存在一种看法,华美的标签与头衔约等于个人能力的突出。这种认知就显得太过片面,也落入了功利主义的窠臼,更给了心怀鬼胎者"招摇撞骗"的机会。因此,改革学术评价体系与人才引进机制,不再"唯头衔""唯学历"论,建立起更加多元化、科学化的评价标准刻不容缓。

再次,在郭某任教期间,曾成功骗取数百万元科研经费。须知,在这个本就僧多粥少的学术圈,"报销之难""审批之严"一直是不少科研人员的心头之痛,但如此一位冒牌货,却能在短短两年内拿到数百万元,若不厘清这背后的来龙去脉,给公众一个交代,恐怕只会寒了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心,最终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根据2022年修订通过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办法》,在项目申请直至完成的过程中,项目评审专家应认真履行评审职责,对与科学基金项目有关的通讯评审、会议评审、中期检查、结题审查以及其他评审事项进行公正评审。郭某此次的东窗事发,便给当前科研项目审批与经费管理中的"公平"二字画上了问号。如何进一步完善科研经费管理体系,让每一笔经费支出都经得起检验、用得其所,亟待有关部门进一步思索。

诚然,反学术不端、学术造假一直以来都是一项长期性的庞大工程,要想彻底铲除,绝非一日之功。本次"郭某事件",既是警示,也是契机,破除"重面子轻里子"的学术引进与人才评价体系,杜绝"走过场摆样子"的科研经费审批流程,营造"不敢假、不能假、假不了"的学术监管氛围,是重构学术诚信,守住学术净土的必由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