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当局又玩起了老一套把戏,此次把自家副手萧美琴塞进欧洲议会大楼里讲几句话,就当成了天大的"外交胜利"。岛内绿营乐开了花,媒体铺天盖地吹嘘是历史突破,可转眼间真相浮出水面,不过是借个场地自导自演的把戏,丢人现眼不说,还暴露了他们钻营国际空间的窘迫。
萧美琴布鲁塞尔意外现身
2025年11月7日萧美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现身欧洲议会大楼,参加所谓"对中政策跨国议会联盟"也就是IPAC的年度峰会,并在那发表讲话。此事来得突然,事先没多少风声,萧美琴由台湾所谓"外交部门"负责人林佳龙陪同,低调进场。

IPAC这个组织是2018年由澳洲议员发起的跨国联盟,主要成员来自各国议会里的反对派议员,总共20多个国家50来人,焦点就是针对中国大陆的政策。峰会借用了欧洲议会的会议室,但这不是欧洲议会官方安排的活动,而是IPAC自己租场地办的私人聚会。
萧美琴的讲话内容老生常谈,她强调台湾在"国际体系"里的角色,说什么全球繁荣离不开一个"强大而自由的台湾",还呼吁民主国家加强合作。台当局把这当成大事件,赶紧在岛内宣传,所谓"外交部"官网第一时间更新了专页,媒体标题一个比一个响亮,像"副'总统'首登欧洲议会""外交新里程碑"。
绿营支持者们一看,顿时觉得自家当局终于扬眉吐气了,社交平台上转发量刷刷上涨,赖清德的支持率数据也跟着小幅回暖。岛内一些评论员还分析,标志着台湾与欧盟关系进入新阶段,尤其在芯片供应链和安全议题上能多点合作空间。

可话说回来,IPAC峰会本质上就是个小圈子聚会,欧洲议会大楼虽大,但借个房间办活动不算新鲜事。
萧美琴的行程也安排得紧巴巴的,演讲完就撤,没什么后续。
中国驻欧盟使馆8日就表态了,强烈谴责台湾当局借机推动"台独"分裂,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
岛内欢呼转尴尬收场
绿营的兴奋劲来得快,去得也快。11月7日晚间,台湾媒体就铺开了报道,电视新闻滚动播出萧美琴演讲片段,党媒评论说是"历史性突破",岛内支持者们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觉得赖当局终于在"外交"上得分了。
台所谓"外交部门"还组织线上直播回放,下载量破纪录,党内会议上大家讨论怎么放大效应,拉抬民意。短短几个小时,社交热搜榜上"萧美琴欧洲行"稳居前列,绿营大佬们转发点赞,营造出一派胜利氛围。

可好景不长,11月8日一早,旅居美国的台湾学者翁履中在媒体节目上直言,该活动就是IPAC租借欧洲议会场地自办的,没什么官方成分。翁履中分析得清楚,IPAC成员多是各国在野议员,峰会规模小,场地费用他们自己掏腰包,萧美琴的演讲虽在议会大楼内,但不等于欧洲议会邀请。
岛内舆论瞬间转向,网友们挖出IPAC官网资料,证实这是联盟年会,不是正式外交场合。
尴尬来得太突然,绿媒的标题从"里程碑"改成"有意义交流",但声浪已压不住。
民调显示,事件后民众对台所谓"外交策略"的信任度小降,岛内论坛上吐槽声一片,有人说这像租个联合国旁小屋办模拟会议,却对外吹成正式入联。
台湾当局总爱玩这种瞒天过海的偷渡把戏,短期自嗨,长远自损。

外交闹剧深层警示
事一闹,台湾当局的"国际困境"暴露得更彻底了。表面上看,萧美琴的布鲁塞尔行制造了话题,但本质上是借非官方平台刷脸,IPAC峰会虽拉来50多名议员,可影响力有限,欧洲议会官方日程上压根没这档子事。
这种操作加深了国际观感上的不实印象,台湾当局需面对现实。
民进党当局一味搞对抗,借IPAC这种小组织挑事,只会让岛内民众日子更难过。欧盟国家经贸上离不开大陆市场,芯片合作也得顾及两岸稳定。中国经济体量在那摆着,台湾当局的"小聪明"挡不住大势。事件后,欧洲媒体跟进少,转而关注乌克兰和中东,证明这闹剧没多少国际回响。
绿营的集体高潮转眼成尴尬,丢人丢到国外去,岛内老百姓看在眼里,盼着早日回归和平轨道。国际也该看清,纵容"台独"只会添乱,和平发展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