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是健康食品,多吃鱼有益无害"--这是很多人耳熟能详的饮食建议。然而,近年来关于一些鱼类致癌的消息频频出现,甚至有传言称某些鱼已经被列入了"致癌名单"。 这些传言让人不禁感到困惑:鱼还能不能吃?"致癌名单"是事实还是危言耸听?
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角度揭开真相,深度分析这"4种鱼",看看它们究竟会不会致癌,吃鱼时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鱼类真的会致癌吗?
鱼类作为高蛋白、低脂肪的健康食品,富含优质蛋白质、ω-3脂肪酸、维生素D和矿物质,在心血管健康和大脑发育方面有重要作用。但为什么会有人说某些鱼类致癌呢?
原因在于:并不是鱼本身致癌,而是一些鱼可能受到特定污染或经过不当加工后,存在致癌风险。 这些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污染导致的重金属积累
部分鱼类生长在污染严重的水域中,会积累汞、镉、砷等重金属。长期摄入含有这些污染物的鱼类,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加工方式产生致癌物质
鱼类在高温加工(如烧烤、熏制)时,可能生成**杂环胺(HAs)和多环芳烃(PAHs)**等致癌物质。
寄生虫和毒素问题
部分鱼类可能携带寄生虫或富集环境毒素(如某些软骨鱼体内的砷化合物),这些物质在不安全的食用和加工方式下,可能对健康产生威胁。

接下来,我们就具体分析这"4种鱼"被列入"致癌名单"的原因,并告诉大家如何科学避雷。
被传"致癌"的4种鱼,真有那么可怕吗?
腌制咸鱼
广东、福建等地多个流行病学数据显示,长期大量食用咸鱼与鼻咽癌、胃癌、食管癌相关性最高,风险提升达27.3%。亚硝胺含量极高,是明确的1类致癌物。世界卫生组织多次警示,尤其青少年、孕妇应尽量避免。

熏制/烤鱼
熏制与高温烤制的鱼类,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多环芳烃(PAHs)、杂环胺类化合物。研究表明,每周食用2次以上这类鱼的人群,其某些癌症风险提高8.9%~15.2%。在外就餐点烤鱼成瘾的朋友,不妨留一个心眼。
大型肉食性淡水鱼(如鳡鱼、鲟鱼、大鲶鱼)
这些鱼类多数位于淡水食物链顶端,体内"甲基汞"聚积量大大高于一般鱼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数据显示,部分超大鲟鱼合格样本中甲基汞含量逼近0.55mg/kg国家限值。汞可能损伤神经系统,长期高暴露会增加肝、肾等器官肿瘤风险。
河道野生底栖鱼(如甲鱼、乌鳢等)
这些鱼常年生活于污染河段,体内可能蓄积多种有害重金属(铅、砷、镉)及有机污染物,常规烹饪无法去除。重金属暴露与肾癌、肝癌等多种恶性肿瘤密切相关。野钓达人要格外小心。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腌制咸鱼"与胃癌、鼻咽癌的发病关系,早已被国际权威机构多次证实。不少中老年朋友误以为"自家腌制的更安全",其实部分自制咸鱼因腌制环境不达标,风险更高。
不敢吃鱼了?科学吃鱼才能守住健康
面对"致癌名单",绝不能因噎废食。绝大多数鱼类依然是优质营养来源,关键在于选对鱼、做对法、吃对量。医生建议:
优选低风险鱼类
挑选深海小型鱼如三文鱼、带鱼、鲈鱼等,汞积累风险低、污染概率小。避免频繁食用大型肉食性淡水鱼和野生底栖杂食鱼。

拒绝高温腌熏
一周腌制、熏烤类鱼肉摄入别超一次,烹饪时多选择清蒸、水煮、炖煮。这些做法不仅减少有害物质生成,更能保留鱼类营养。
控制食用量
成年人每周不超过400g熟鱼肉(约2-3次),避免暴饮暴食。孕妇、儿童应择低重金属风险鱼,切忌吃生食或来历不明的品种。

定期健康体检
家中常年喜食咸鱼腊鱼或野河鱼的人,更需每年定期检测血汞、肾功能、肝功能等指标,及早发现风险。
多样饮食搭配,更安全
与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搭配,摄入多元营养素。数据显示,饮食多样化人群癌症风险显著低于单一偏食者约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