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月以来,猪价确实实现三连涨,但这心里咋还是七上八下的呢?根据专业网站对全国27个省份的监测,昨天全国生猪的平均价算下来是每斤六块零二分,别看只比前一天涨了三分钱,但这可是实打实的"三连涨"啊,也算是把这几天低迷的行情往上抬了一点点。

然而,这个价格要是跟去年同一天比,那可真是跌得让人心疼,足足少了两块三毛五,跌了快三成。这么说吧,最近这六年,就数今年这个时候的价最低。往年再怎么跌,好歹也在七块八块晃悠,今年直接干到了六块钱大关,这背后的压力,养殖户朋友们最清楚,你说这猪价还能彻底反弹大涨?
供应端看,先说存栏的基本盘。能繁母猪的数量确实是在减少,但这个速度啊,就像老牛拉车,慢悠悠的,十月份的去化速度还是不太给力。有权威机构分析,照着现在仔猪的出生情况看,一直到明年二季度,市场上适合出栏的标准猪理论上是只多不少。
再看看眼前的出栏压力。十一月份,那些规模大厂计划出栏的量依然是个天文数字,虽然总数比十月份微降了一点,但平均到每天,压力反而更大了。再加上,现在大家手里的猪,平均出栏体重都偏高,秋天冬天猪长得快,后面这些大肥猪集中上市,就算到了消费旺季,也够喝一壶的。
另外,前阵子"二次育肥"的朋友们也挺积极,把育肥舍都塞得挺满。但这股热乎劲儿在十一月也降温了,他们补栏的猪,正好赶在十一月底到十二月上中旬出栏,偏偏那是消费开始起量的时候。这不就等于把供应压力往后挪了挪,精准地压在了旺季的头上吗?
需求端看,立冬是到了,天气也确实冷了点儿,家里买肉做腊肠腊肉的心思是活泛了一些,终端市场走货也快了一点点。但是,您得看清楚,这只是"缓慢恢复"。真正能拉动价格大涨的"腌腊季"大戏,还没到高潮呢。而且今年春节来得晚,腌腊的时间线可能会拉长,消费力就被摊薄了,很难形成那种集中爆发式的购买力。
再加上,现在老百姓餐桌上的选择太多了。猪肉贵的时候,鸡肉、鸡蛋性价比就出来了,牛羊肉也能替代一部分。旅游餐饮业呢,也没完全恢复到往年的火热,这都让屠宰企业的白条猪卖得不那么顺畅,开工率自然也就上得慢。
所以说这波"三连涨",根基并不牢固。一方面是养殖户们看着价低不忍心卖,联合起来扛扛价;另一方面是冷空气和节日给了点短暂的心理安慰。但供应的大山和需求的温吞水摆在面前,猪价想大幅反弹,真是难。
因此,这猪价大概率还是会围着现在这个价位,上下小幅波动,涨涨跌跌会成为常态。指望它很快回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不太现实。真正的转机,可能还得看南方腌腊全面启动后,能给需求端加多少火,以及养殖端去产能的决心到底有多大。咱们养殖户朋友们,还是得稳住心态,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出栏节奏。至于猪价能不能彻底反弹,恐怕还得交给时间来判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