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咖啡市场迎来新的分水岭。瑞幸、库迪以"9.9元价格战"横扫市场,星巴克坚守"第三空间"但增长放缓,而曾经以"平价精品咖啡"著称的Manner,却在此时宣布了一项激进计划--年内再扩1000家门店。
这一目标意味着,Manner需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以近乎每天新增2-3家店的速度狂奔。对比其过去8年"慢工出细活"的节奏(2021年门店数刚破300家),这一扩张堪称"史诗级提速"。
这一现象级的扩张,不仅搅动着咖啡市场的风云,更引发了业界对精品咖啡未来走向的深度思考。目前,Manner咖啡的门店已密集分布与一线及新一线城市,Manner还要开店,又将开到哪里去?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告诉观察者网,Manner拓店计划,主要跟其品牌定位及消费者消费习惯培养有关系。此外,他认为,Manner接下来的扩建计划可能是为后期更多的门店合作经营模式预留出市场和空间。
再扩门店千家,意欲何为?
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5年3月,Manner 咖啡全国门店数已超2000家。从城市分布上看,有约73.9%的门店分布在一线城市。在这其中,上海作为Manner咖啡的发源地和大本营,密度极高。另有18.64%,约400多家门店,主要集中在成都、杭州、南京、苏州、广州、重庆等新一线城市。
为什么门店如此密集,Manner还要开店?要知道,当前咖啡市场已然告别爆发式增长阶段,整体增速明显放缓。一二线城市咖啡门店趋于饱和,优质点位或已经成为稀缺资源。而下沉市场,也是头部咖啡品牌必争之地,开拓难度极大。
上海啡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振东告诉观察者网,Manner跟其他茶饮和咖啡品牌不太一样,那些品牌可能大部分以线上订单为主。而Manner有一个特别重要的自带杯减5元的优惠,这本身是引导消费者到店消费的行为。因此如果一个门店达到一定的消费量,它可能会在周边再开一家店,会有减少消费者排队时长,方便消费者的益处。因此,Manner这个拓店计划,还是跟其品牌定位及消费者消费习惯培养有关系。
在王振东看来,Manner接下来的扩建计划,可能是为后期更多的门店合作经营模式预留出市场和空间。他表示,Manner的扩张计划可能还都是以资本驱动进行的。但是最近一段时间,Manner没有融资动态。如果依靠门店盈利或者自有资金来支持门店扩张,困难大风险也大。因此,这个千店拓展计划下,或许可以期待有新的合作模式出现。
此外,王振东认为,Manner看重咖啡师的技术经验,采用半自动咖啡机制作咖啡的商业模式,在价格与品质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但是,市场的进步让Manner的优势变得不那么明显。而且Manner为了适应发展规模的运营管理需求,也在不断妥协。这一进一退,其核心竞争力确实有所下降。如果Manner发展停滞,那么基本上就意味着用半自动咖啡机这种方式制作咖啡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市场就完全丧失竞争力了。
静安小档口掀起咖啡革命
2015年,在上海静安区,韩玉龙、陆剑霞夫妇盘下了2平方米小档口,创立了Manner品牌。
不同于传统精品咖啡店强调空间体验,Manner起初主打小店模式,店内空间简洁,没有过多华丽的装饰,将成本更多投入到咖啡豆品质上。为了不牺牲咖啡品质,他也曾拒绝Manner做外卖。
不仅如此,在当星巴克、瑞幸、库迪们都同行用全自动咖啡机的时候,Manner坚持使用半自动咖啡机制作,以保持咖啡的口感。
咖啡价格上,Manner单杯价格15-20元左右。也就是说,Manner用星巴克一半的价格,提供接近独立咖啡馆品质的咖啡。这种极具性价比的模式,让Manner从一众咖啡店中脱颖而出,吸引了众多年轻消费者与咖啡爱好者。
韩玉龙曾在采访中透露,第一家门店做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每天就可以卖几百杯咖啡。在2015年的大环境下,中国很少有咖啡店能够做到一天300杯以上。
尽管市场反响热烈,消费者不断呼吁增加门店数量,Manner在创立初期却保持着谨慎的发展节奏--前三年仅在上海开设了三家门店。
转折出现在2018年,Manner获得今日资本8000万人民币A轮融资,投后估值2亿人民币。这是Manner成立后的首次融资,资本注入后,Manner从2019年开始走上闪电拓店的道路,一年间在上海落地了50家门店。
在接下来的三年时间内,Manner又先后拿到了H Capital&Coatue Management、淡马锡、美团龙珠与字节跳动等巨头的投资。
这一时期,Manner以上海为大本营,向全国辐射。不仅门店数量越来越多,店型也越来越复杂。据媒体报道,Manner后来的门店类型有3-10平方米的窗口店;20-50平方米的主力门店;80-100平方米带烘焙门店和150平方米的带餐食门店。
同时,Manner在创立7年后,还是启动了外卖。
Manner的加速并非偶然,背后或是资本对回报的迫切需求。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6月字节跳动入局后,Manner估值上涨至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94亿元),当时门店不足200家,单店估值过亿元人民币。
在此背景下,Manner必须加速扩张,以规模的扩张来向投资方证明其具有强大的增长潜力。对于咖啡品牌来说,门店数量的增加意味着市场份额的扩大、品牌知名度的提升以及规模经济的实现,进而能够带来更多的营收和利润增长预期。星巴克、瑞幸等品牌的发展历程表明,大规模的门店网络是其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狂奔的Manner,能否改写中国咖啡格局不可知。
可以肯定的是,Manner咖啡的千店雄心,是品质咖啡在平民化道路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其扩张过程充满机遇与挑战。在未来,Manner若能成功破局,不仅关乎自身的发展命运,更将用规模化证明品质咖啡的商业价值,为整个精品咖啡行业开辟新的发展路径,让高品质咖啡真正走进大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