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2日,埃及拉法口岸迎来冲突以来规模最大的援助车队--400辆满载物资的卡车陆续驶入加沙,这是停火协议生效后首波大规模补给行动 。车队承载着9000多吨救援物资,其中6000吨是食品和面粉,1000吨为医疗物资与帐篷、毛毯等生存必需品,另有2000吨燃料将用于维持医院和净水设备运转,试图为濒临崩溃的加沙民生注入生机。
但这抹"希望"背后,是触目惊心的缺口。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210万民众全靠援助维生,仅9月就需1.8万辆援助卡车才能满足基本需求,而实际到岗的仅有1824辆,不足需求量的10%。在加沙城的临时避难所,10岁的拉提卜·阿布·卡里克拄着拐杖等待物资,他在空袭中失去右腿和亲人,如今连每日半升米汤都难以保障 。更严峻的是,北部齐基姆口岸仍处关闭状态,此前这里通往加沙北部的通道被切断后,当地粮食供应骤减70%,即便南部物资到位,也难以跨越废墟送达北岸民众手中 。
援助的"最后一公里"更是难题。过去两年,物资从入境到送达民众手中需经过多重安检与转运,还常遭遇哄抢或分发混乱,"有人抢到罐头,有人空手而归"成了常态。加沙地带媒体办公室透露,此前进入的援助中,仅有30%能真正抵达流离失所者手中,其余或因储存不当变质,或被武装团伙截留。
这400辆卡车的到来,本质是停火协议的阶段性成果。根据10月9日达成的停火条款,国际援助需"立即全面进入加沙",联合国已备妥17万吨物资,计划将日运输量提升至数百辆 。与此同时,以军正从加沙人口稠密区撤出,为人道运输扫清障碍 。
小小说认为,400辆卡车是"雪中送炭",却远非"绝境解围"。按当前规模,即便日供400辆,一个月也仅能送达1.2万辆,仍无法填补需求缺口。更关键的是,冲突两年来加沙已付出67173人死亡的代价,其中20179名是儿童,50多万人陷入饥荒,5.1万名5岁以下儿童严重营养不良,这些创伤绝非短期援助能抚平 。若停火仅停留在"物资输送"而未触及"两国方案"等根本问题,今日的援助车队,或许只是为下一轮危机暂续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