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要求必须停止!菲律宾政坛却迎来大变,逮捕杜特尔特的"罪魁祸首",只风光3个月就出局

据报道,南海的风浪,最近不是自然地理意义上的浪,而是人为搅出来的浪。马尼拉把节奏提得很高:先是借"波浪-2025"多国联演在巴拉望、吕宋外海扩场加码,把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军陆战队一股脑拉进来,在黄岩岛一线高调刷存在;后又在话头上猛踩油门,菲海军发言人把非法坐滩的"马德雷山"号抬成所谓"红线",大声渲染"更具侵略性的行为"。

就在舆论鼓点打得震天响的当口,北京的态度没有拐弯,中方国防部和外交部接连表态,点名批评"狐假虎威""拉拢域外兴风作浪",把"侵权挑衅、复杂化局势"的帽子一一扣回去。

菲澳联合演习把"高端两栖、实弹协同、多国联合作战"写进科目表,参演规模超过3600人,美海军陆战队轮换部队参与,背后是美-菲-澳三边联动的常态化推进。加、澳在防空反导演练中"秀肌肉",但连菲方找的军事专家都承认,这几家在区域防空、海上综合火力方面都难脱离美国的指挥体系和传感-火力融合支撑。菲律宾用多国军力符号化地"贴近热点",制造"准介入"氛围,借机把"地区-域外安全合作"的叙事抬起来。

问题在于,这种"外力背书"的热闹,对改变一线力量对比、对冲突管理阈值,并不灵验。南海的海空态势,真正决定摩擦密度与烈度的,是持续的前沿态势感知、执法与补给的节奏、通信与避碰规则的执行、灰色地带行动的指挥控制,而不是一两场"跨洋来客"的走马观花。

澳、加舰艇的战术能力不能说差,但要在中国近海完成高强度、长时间的"抵近巡航+复杂海空对抗"并持续承受后勤与政治成本,难度是指数级上升。更何况,菲律宾把"马德雷山"号坐滩船当作"红线",这艘破船的本质是非法侵占的,补给链条、结构风险、气象与海况,决定它能承受的"政治表演"有限。把它从"烂尾工程"包装成"圣物",不是强化安全,反倒加大误判概率。

中方的回应很明确。一边是国防部清晰指向"狐假虎威"的逻辑,把"个别域外国家唯恐南海不乱、怂恿支持菲律宾胡作非为"的结构性风险挑明;另一边是外交部再次重申仁爱礁的属性与中方临时性安排的边界--人道主义前提下,菲方不运建材、事先通报并经现场核查,才被允许运生活物资。这条线之前就讲过,这次又强调了"菲方近期一系列侵权挑衅"破坏了政治基础。

菲方炒作的点,常常是在"海警执法行为"与"航行自由"的概念混淆。中国在仁爱礁与黄岩岛一线的管控,基于主权与管辖权主张;人道主义补给安排,是在主权框架内的临时性安排。中方这次把"先通报-核查-补给"的流程再复述一遍,同时点名"菲方承诺-违约-侵权挑衅-破坏政治基础",就是在给后来可能的"制裁性执法动作"做舆论与法理铺垫。

而菲律宾国内也陷入政治斗争。托雷是谁?警校出身,达沃与奎松都干过,靠两件事走进聚光灯:逮捕杜特尔特的密友、教会领袖基博洛伊;按ICC传票执行对前总统杜特尔特的逮捕,把人押送海牙。其后快速升任国家警察总长,被总统在国情咨文里当众戏称"我们的新冠军",还借机搞了一场赈灾拳击赛。风头正健时,突然被总统府一句"免职"拿下,连理由都欠奉。内政部长雷穆拉补了一句"与国家警察委员会发生冲突、越权调动高层警员",又强调"不是违法,是总统为警察部门指明新方向"。看起来是程序纠纷,其实是政治清算。这把"对杜特尔特动刀"的刀,用完就收。

中期选举后,杜特尔特家族在国会与地方稳住甚至扩大战果,副总统莎拉的支持率居高,弹劾案被最高法院驳回。ICC对杜特尔特的案子也遭遇波折,证人翻供、证据链吃紧,甚至出现对检方证人的伪证、受贿指控与逮捕令。美国还对部分ICC人士实施制裁,让这场诉讼的政治味更浓。马科斯真要在国内外两线硬顶,对抗成本会迅速放大。托雷的"越权"事件,恰好提供了一个程序性台阶。撤他,是给杜特尔特家族的"信号",也是给警界与军界的"提醒":权力需要的,是工具与秩序,不是出头的个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