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妈妈在郑州正弘城5楼"FILA KIDS"买完孩子的鞋后,翻到会员页面才发现被店员备注"买双鞋子都嫌贵",而这张截图还被发进会员群

周末逛商场,她和孩子走进店里,挑尺码、试鞋、结账,过程挺干脆

孩子试了三双,十来分钟就结束,店员还主动建议用券,便宜一点谁不愿意呢

她当日注册会员,没想到会员信息背后蹦出一句"嫌贵",就这么被写进了"描述",还多了个标签

备注里除了价格态度,还有"11月23号注册、男孩37码"这些信息,看着不算隐私,却像是在给人贴标签

更让人不舒服的是,店员把这张客户页面截图直接发到"正弘城5楼FILA KIDS会员5群"

群里还出现另一位会员的截图,写着"绑定奥莱,不能用,结果让她老公又注册一下"

一个群,两张会员信息,被看见的不止当事人,大家心里立刻就有了问号

群里很快炸锅

有人问,平时都这样给顾客做备注吗,原来消费是这样被对待?

当事妈妈也在群里表达不满--买东西是自由选择,试了三双、没为难店员,凭什么挨一句"嫌贵"

她还提到"店长的态度就是把群解散了?"

这句话在群里引起更多不安,但到底是不是门店统一处理,还是个人临时决定,外界还缺确定信息

这部分说法目前来源于网友发帖与群内聊天,尚未有官方书面认定

第二天,商场方面回应已接到投诉,按流程介入核实

品牌这边

"FILA消费者体验官方服务号"在评论区公开致歉,并表示已与门店负责人了解情况,对涉事员工进行了严肃批评,强调"类似情况绝不被允许",希望能当面道歉并接受监督

客服也说会有专人后续联系,不过到公开信息更新时,尚未看到进一步处理说明

当事网友暂未回复媒体私信,这事就卡在一个尴尬的进度条上

如果你也带孩子买过鞋,大概懂那种小场景:孩子一脚探进去,鞋头晃两下,你蹲着问合不合适,旁边店员递来尺码表,大家都在寻一个"刚好"

消费不是考试,别让人被分等级

门店备注本该是尺码、偏好、到店频次这种"提升服务"的信息

一旦加上带情绪的判断,服务就变味了

这事表面上是态度问题,背后是信息处理的边界

根据相关法律,消费者人格尊严需要被尊重,个人信息的处理要合法、正当、必要,且在知情同意的范围内

把会员页面截图往群里发,看似小动作

但涉及"谁能看""为什么看""看完会不会外传",这就不是随手一发那么简单

我能理解一线门店的忙乱,备注有时是为了记事、为了更高效,但"为效率"不是"越界"的挡箭牌

服务的另一个名字叫尊重,越忙越要守线

尤其是面对亲子消费的人群,孩子在旁边,家长的感受更敏感,你一句评判,可能让人对品牌的信任立马清零

目前已确认的信息是:顾客试了3双、十分钟内结账、用券是店员提议;

员工在客户页面写了"嫌贵"的备注并发群;

商场介入核查、品牌公开致歉并批评员工

而尚不明确的是,涉事员工是否被停岗或进一步处理,会员群是否由店长主动解散,门店是否有统一备注与信息传播的规范

这些不确定性,需要后续公告来把话说清楚

从商业层面看,影响不止一天两天的舆论

会员是品牌的"长期关系",一次失当备注,可能让复购率和口碑都受伤

对门店管理来说,这暴露了两个短板:一是备注的边界和用词规范,二是会员信息在社群里的传播规则

规章如果没写清楚,培训如果不到位,再好的品牌也会被一个不当动作拖下水

我期待的改进不复杂:第一,明确会员备注"白名单",只写必要且中性的服务信息,比如尺码、功能偏好、到店频次

第二

社群里严禁传播个人会员页面截图,确有服务需要的内部信息,也要做去标识化处理并设审批

第三

把"尊重顾客"变成可量化的服务考核,不让情绪进备注

最后

对外给出清楚的处理结果和整改时间表,有标准,有回访

更关键的看点是,品牌是否会在短时间内公布具体处理与制度升级,商场是否给出核实报告,监管是否介入并提出要求

这几件事办到位,火就能灭在制度口,而不是在评论区里来回拉扯

说到底,买一双鞋是生活里最普通的事,普通事里也该有被认真对待的体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