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我国国安部官网详细披露破获一起重大间谍案件,犯罪嫌疑人郝某被判无期徒刑。郝某曾在境外留学期间,被境外势力锁定目标,当时海外间谍伪装成签证官与郝某接近,利用他是留学生经验不足的特点,然后通过利益诱惑成功策反了郝某。
郝某后续按照境外间谍机关的要求,设法进入我国重要部门潜伏下来,利用职务之便,为境外输送大量国家秘密。郝某一共泄露了7个国家秘密文件,对我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国安部通过侦查,最终抓捕了郝某,他被判处无期徒刑。

这起案件清晰地揭示了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针对我留学人员群体的渗透策反套路,希望引起广大留学生的高度警惕。
首先,他们长期锁定留学生群体,利用签证等关键环节物色目标,以官方身份作掩护,极具欺骗性。其次,这些组织操作手法具有鲜明的渐进性,初期往往通过请客吃饭、邀请旅游、赠送礼品、提供轻松高薪的兼职等小恩小惠进行感情投资和拉拢腐蚀,让目标产生好感与依赖。等待建立起密切关系、摸清目标底细后,便选择时机威逼利诱,提出情报要求,完成策反。
整个过程好比温水煮青蛙,让许多缺乏警惕性的年轻学子在不知不觉中深陷泥潭,难以自拔,最终沦为境外势力的工具。

海外留学生郝某的案例并非孤例,回顾过往,类似案件时有发生,可以说触目惊心。国安部已经披露多起相关案件。
例如,曾在某航空领域科研单位工作的留学归国人员张某,被境外间谍机关利用其海外关系进行策反,长期为其提供我航空航天领域的高价值情报。还有在某国防军工单位工作的工程师王某,在出国访学期间被策反,回国后大肆窃取核心机密。还有案例显示,甚至有留学人员被对方以"学术合作"为名诱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利用窃密。
这些案例共同表明,海外留学人员因其接触前沿知识、具备进入关键岗位潜力,一直是境外间谍情报机关重点猎取的目标。
这些案例也许是董明珠公开表示"不招海归"言论的原因之一。如果只是从狭隘的视角看,董明珠言论或有"一刀切"之嫌,可能误伤优秀人才。但如果深入结合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斗争形势和频频曝光的间谍案件来审视,其主张便显露出极强的现实合理性与战略安全意识。
笔者认为,董明珠言论并不是简单的歧视或保守,而是基于企业核心机密安全、国家产业安全底线思维所做出的一种风险规避策略。在企业竞争白热化、技术保密至关重要的今天,这种选择显得尤为审慎。

董明珠当然清楚,引进一个关键岗位的海归人才,可能带来国际视野,但也伴随着不可估量的潜在风险。其一,海外留学生的背景调查的难度极大,难以完全核实其在海外复杂环境下的全部经历和接触史。其二,境外间谍机构策反手段隐蔽,即便本人无意,也可能在不知情中被利用。
一旦用人失察,导致企业核心技术或国家秘密泄露,所造成的损失将是毁灭性的、无法挽回的。与其承担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如优先选用背景相对清晰、成长路径更易追溯的国内人才,这无疑是更为稳妥的选择。

对于广大留学人员而言,郝某一案也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它告诫学子们,走出国门,不仅要学业有成,更要时刻绷紧国家安全这根弦;要认清境外间谍机关的各种伪装和圈套,对不明身份的贴靠、不合常理的恩惠、拐弯抹角的信息打探保持高度警惕,做到洁身自好!
这次国安部披露的郝某一案警示我们,我们国家安全并非安枕无忧,尤其在重点行业和领军企业,境外间谍活动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军事等领域,而是大肆向我经济、科技、金融等重点领域渗透,窃取核心技术秘密与商业情报,直接威胁我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
我国像格力这样的制造业巨头,掌握大量核心科技与知识产权的企业,一定在用人方面谨慎,董明珠此前的"不用海归"虽然有点极端,但是处于企业安全考虑,也有一定合理性。这一次,留学生郝某被策反当间谍的事情,教训非常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