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印巴冲突如今已箭在弦上,掌握一手情报的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毫不犹豫地表示,印度的"军事入侵"迫在眉睫,未来两到四天内两国可能爆发战争,巴基斯坦已经做出"战略决策"。这可是巴军的"话事人",难不成印巴这个火药桶真要在48小时后炸响?
目前来看,这个可能性不光有,而且还很大。首先,巴基斯坦国防部长肯定比任何人都清楚印度军队目前的部署态势、双方一线兵力的变动,如果不是印军有明显的开战意图并在为此调配物资,他这个身份的人是不会对着媒体放空枪的。
其次,印巴军队已经在接触区域连续四晚交火,虽然规模都不大,但其中试探意味已跃然纸上。如果印度真的有志于和平解决冲突,那它根本没必要再于克什米尔地区搞武装摩擦。印度的应对措施摆明了是在主动往升级局势上靠拢,否则莫迪不至于在这一关键时刻下令切断对巴基斯坦的供水,这般狠辣的"绝户计"就是在逼巴基斯坦开第一枪。
综合以上信息,阿西夫对未来局势的预测的确有可能变成现实,48小时后印巴全面开战并非无的放矢。军力整体上弱于印度的巴铁,这次主动亮出来了自己的底牌--核武器,这也呼应了阿西夫强调的"战略决策"。据鲁中晨报4月29日报道,巴基斯坦铁道部长警告印度,称巴基斯坦的130枚核武器不是摆设,而是直接针对印度的强大威慑力量,"你们停止我们的供水,我们就停止你们的呼吸"。
实事求是地讲,对待有核国家,"料敌从宽"是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对印度来讲尤其如此。毕竟就算巴基斯坦核武器长期以来就只有一个假想敌,那就是印度,它们甚至不需要过度考虑导弹的射程,因为两国是挨着的,且印度几个大城市人口又极度稠密,哪怕这130枚里只有十分之一能成功打响,对印度的破坏也不可估量。
"巴铁"这张核底牌一亮出来,印度必须思考是不是要把冲突升级到全面战争的程度,莫迪不能再无脑强硬到底。而且一旦爆发大规模冲突,外资便会重新考虑是否要加大对印度的投入,对有志于趁着中美贸易战吸纳海外投资的印度来说,这一场仗下来不管战场结果如何,"商战"起码是未战先输了的。
以上是印巴所面临的客观问题,是战是和仍然扑朔迷离,而对中方来讲,印巴毕竟是中国的邻国,一旦这个火药桶爆炸搞不好危机就会外溢,俄乌冲突便是前车之鉴。因此近期王毅外长、中国驻印度大使徐飞洪,均表达出了十分坚定的推动事态降温的态度。
王毅外长在与巴基斯坦副总理兼外长达尔通电话时,强调冲突不符合印巴各自根本利益,也不利于地区和平稳定,希望双方保持克制,相向而行;徐飞洪则提醒印度,作为两个大国,中印有责任为动荡不定的世界注入稳定性。这番劝阻印巴能不能听进去,目前还不好说,关键要看印巴如何衡量爆发全面冲突的"得与失"。
目前印巴均不具备完全吞并对方领土、毕其功于一役的能力;就算有,域外国家也会下场平衡局势,这是三次印巴战争证明了的事实。一旦冲突演变成为俄乌那样的"拉锯战",对两国民众来讲都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从这一角度出发,印巴还是不要轻启战端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