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发生针对游客的枪击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印度认定巴基斯坦与该事件存在关联,此后两国采取强硬措施,致使局势持续升级。

5月7日凌晨,冲突进一步激化,印度武装部队对巴基斯坦本土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9个"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发动名为"朱砂行动"的空袭,巴基斯坦随即展开强硬反击。

巴方则宣称在空战中击落6架印度战机,更直言道:如果歼-10C火力全开,那么击落数量或许会超过10架,暗示印度"阵风"等战机将遭受更大损失。可以看出巴方对中国制歼-10C战机及配套武器系统充满信心。

巴方的底气源于歼-10C战机的性能优势与体系化作战能力的提升。歼-10C通过改进雷达火控系统与机载武器装备,配合霹雳-15导弹,可对160公里外目标发起攻击。

同时,巴方飞行员在中方指导下战术水平显著提高,单机作战能力增强。此外,巴方以歼-10C、枭龙战机与霹雳-15导弹构成的"黄金三角"组合,在预警机支持下,形成了完整的空战体系,成为对抗印军的制胜关键。

反观印度空军,虽花费巨资从多国引进装备,形成"万国牌"武器系统,但这一模式弊端明显。不同制式装备导致通讯不畅、保障系统复杂,作战成本高昂且难以发挥装备优势。

在此次冲突中,印军未能凭借先进装备取得优势,频繁坠机的历史问题也暴露其装备维护与作战体系的缺陷。

冲突发生后,双方在舆论与外交层面展开博弈。

印度方面,莫迪于8日召开政府部长会议,强调国家处于"敏感时期",敦促各部门"持续保持警惕""保持清晰沟通",并重申印度政府对确保国家安全、作战准备和公民安全的承诺。

印度外交秘书唐勇胜称"朱砂行动"未针对军事设施,旨在打击恐怖主义基础设施,并否认袭击巴控克什米尔水坝项目指控。

巴方则坚决反驳印方说法,巴基斯坦新闻与广播部长、外交部均否认印方关于巴方袭击的指控,同时巴军于9日凌晨对印控克什米尔的印军进行反击,摧毁一处重要指挥所。

在军事应对上,印度在多地启动安全演习、学校停课、实施灯火管制、升级民航安检并暂停边境体育赛事;巴基斯坦也采取学校停课、港口禁航、暂停部分航班等措施,强化海空管控。

双方的高强度对抗使局势陷入僵局,巴基斯坦国防部长直言冲突已经进入死胡同,双方几乎没有缓和空间。

国际社会对此次冲突高度关注,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分别与印巴双方通话,呼吁缓和局势并支持双方直接对话。然而,印巴冲突根源在于克什米尔争端,背后还涉及地缘政治、宗教、民族等复杂因素。

美国的介入虽意在缓解紧张局势,但在印巴长期矛盾与各自战略诉求下,其斡旋效果存在不确定性。

此次印巴冲突中的空战对抗,不仅是双方军事装备与作战能力的较量,更折射出背后的战略博弈与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印巴若不能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冲突持续升级将给地区安全与稳定带来严重威胁,也将对全球地缘政治与军事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社会需共同努力,推动双方重回谈判桌,寻求和平解决克什米尔争端的途径,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