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3日,重庆高铁车厢内,一名孕妇因婴儿哭闹与宝妈爆发激烈争吵,怒吼声穿透车厢。

图片素材麦来自网络


2025年9月29日,南京开往长沙的高铁上,一名女子因男童踢座位在iPad上写下"讨厌小孩",被家长回怼后气哭离席。

图片素材来自钢络


两起事件,时隔两年,却如同镜像般折射出同一难题:当孩子的天性碰撞公共空间的秩序,我们该如何寻找平衡?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重庆高铁上那天,车厢里一下就吵起来了,前排一个孕妇本来坐着,怎么也睡不着,后面有个小孩在哭,哭声就没停过,孕妇火气大了,一转身就说,别以为带个孩子就怎么了,后面那位宝妈也不是软柿子,你是个孕妇你又怎么了,两个大人就这么吵,怀里的小孩哭得更厉害,谁也劝不住,视频里那个车厢的气氛一下子就僵了,一车人都在看,小孩话都还不会说,哭声就像小棍子一样敲在空气里,谁都不知道,这顿架吵完了,小孩可能过几天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南京那回,列车开着,本来挺安静的,一个小男孩的脚一直在踢前面的座椅,一下又一下,前面的女乘客忍了一会儿,最后还是没忍住,在iPad上打了几个字,讨厌小孩,别碰我,管不住就别带,后面家长看到了,也拿出手机打字回击,还把素质这两个字打出来,让孩子大声念,气氛更怪了,架是没吵起来,可大家都能听见那个声音,没人说话,电子屏幕成了吵架的工具,谁都没真出声,那个矛盾就隔着屏幕一点点往上涨。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网上的评论区,分成了好几派,有人觉得婴儿就不该上高铁,说小孩子耳朵受不了气压,哭是他们控制不了的,也有人说带孩子出门能理解,可家长得道歉,别人没法睡觉,坐车也不是来听哭闹的,不道歉就是家长不对,还有人说宝妈道歉了孕妇还不依不饶,那就是孕妇不讲理,支持设亲子车厢的大概有四成,觉得把空间分开,大家都清净,有媒体就写文章反对,说这个想法太简单了,关键还是要互相包容,社会才能更多元,不能因为哭闹就把人隔开。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小孩子的行为,大多不是故意的,婴儿的耳朵在那种气压环境下不舒服,哭是一种身体反应,大一点的孩子精力太旺盛,让他一直坐着,其实也挺难的,家长们压力也大,一边要安抚孩子,一边又怕周围的人不理解,老觉得生了孩子就得受别人白眼,乘客想有个安静的环境,这想法也正常,可真要把孩子完全排除在外,也不太可能,公共空间不是谁家客厅,不能只按大人的想法来设计。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铁路公司也做了些事,静音车厢2019年在京沪线、成渝线上都试过,拿出一小部分车厢给想安静的人,专家也提议,对婴儿多一点理解,对能管教的孩子家长要带好,家长自己也可以提前准备点玩具、故事书,给孩子找点事做,孩子踢椅背了就问问他要不要换个姿势,让他想想自己要是前面那个人是什么感觉,真遇到问题了,大家说话都别那么冲,和气一点,找乘务员来帮忙,能少很多矛盾。

图片素材来自网络

网上还有个词叫"恐童症",偶尔遇到一个熊孩子,网络一放大,搞得家长们带孩子出门都紧张,孩子小声说句话都怕被人骂,国外有些国家,比如德国,法律就规定儿童的噪声不算环境污染,那是一种自然的声音,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说过,给孩子留出空间,其实就是尊重所有人。

高铁车厢这地方,真挺像个小社会的,有哭闹的小孩,有疲惫的大人,偶尔有人能理解,偶尔有人忍不住,把人隔开不是个好办法,能在各种不一样里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才叫真正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