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国明确表态,准备为乌克兰战后局势派遣和平保证部队;普京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发出的警告却掷地有声--所有进入乌克兰的西方部队都将成为俄军合法军事目标。
6月的欧洲局势,再次因为一个"无法回避"的核心议题--西方维和部队是否能介入--变得扑朔迷离。
当地时间6月1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巴黎同台坐镇,向外界披露已有26国正式承诺参与所谓的"保证部队"计划。
但动员令还未下达,相关国家目前还没有明确派兵数量、具体部署时间等关键细节。
仅表示,这支部队不是前线作战主力,将负责任务主要限制在战后维护协议的落实与巡逻上,试图防范新的大规模冲突爆发。
此间,英国的立场也十分鲜明。不仅积极参与该计划,更被认为是背后号召、协调的重要推动者。
联盟阵营之中,绝大多数成员都是欧盟或北约内部力量。
这一做法无疑延续了自2022年2月俄乌全面冲突爆发以来,欧美对乌克兰战略支持不断加码的趋势。
此举让俄罗斯方面高度警惕。
同一天,普京通过在远东符拉迪沃斯托克举行的东方经济论坛,对西方明确发声:如果任何军队胆敢出现在乌克兰境内,哪怕只是挂着"维和"旗号,都将被视作"合法打击对象"。
普京强调,此类部队的存在并不会带来和平,只会增加长期安全隐患,并可能阻碍未来实际的谈判与稳定落地。
俄罗斯政府多次申明,任何有关乌克兰安全保障的决策,必须包含俄罗斯在场,否则就不予承认。
莫斯科当前的判断是,如果各方最终能签署一份持久和平协议,俄方完全遵守,没有理由让维和部队长期驻扎。
针对这一点,泽连斯基并不认同。他把26国承诺视为乌克兰摆脱持续安全威胁的"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切实步骤"。
西方坚持己见,指责俄罗斯对既往安全协议多次背信。例如1994年的布达佩斯备忘录,俄罗斯、美国和英国当时共同向乌克兰提供安全保证作为基辅无核化交换。
西方批评者认为正是俄罗斯多次违约导致当前乌克兰危机难以平息。
形势的复杂性还体现在近期外交博弈中。
今年8月,阿拉斯加一场高规格峰会上,美欧盟直接对俄方日前在顿巴斯方向发动推进提出质问,认为其有刻意拖延和破坏和平进程之嫌。
俄罗斯则坚持军事目标不动摇,普京甚至公开声称自己的军队正在"多路推进",不过外界分析普遍质疑这些进展背后所付出的极高人员与装备代价。
西方阵营的保证部队暂未定案,但已释放极大信号。
如果按照目前设想执行,等于在乌东局势稳定后建立一道多国防线,为乌克兰的后续重建和和平稳定增加一个"保险栓";然而,俄罗斯的坚决反对立场使这道保险栓充满变数。
即便未来协议能够达成,只要莫斯科不认可方案,实际的国际维和行动随时可能因一纸声明、一次突发摩擦重新搁浅。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无论乌克兰东部还是西部边境,目前依旧处于高风险军事摩擦的环境。
根据乌克兰方面数据,光2023年一年,乌境内导弹袭击次数已超过千次。
俄方则不断强调自身合法权益被"北约扩张"威胁。
法国、英国、波兰等对乌安全表态越坚决,莫斯科反弹压力也随之上升。
整体来看,2024年夏天的乌克兰局势进入新拐点。
历史协议效力不足,现实利益分歧巨大。
26国维和部队的出现意味着战争结束后的安全真空等待填补,西方与俄方的碰撞从未停歇。
各方谨慎拿捏安全红线,一旦操作不慎,很容易牵动敏感的俄罗斯底线,再一次改变东欧的安全格局。
未来,乌克兰到底能否迎来一支真正站在战后和平前线的多国部队?各方是否愿意在相互不信任的背景下,开始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谈判与妥协?也许近期很难有定论。
但可以肯定,每一次声明、每一次边境动态,都会在悄无声息中推动区域局势下一步走向。
对于关注东欧时局的普通用户来说,观察每一步公式发布、联合表态乃至前线交火背后藏着的大国利益取舍,也许比战场硝烟本身更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