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嚣张了,英国防长对中国发出威胁,不许解放军做一事?日本、澳大利亚这回急踩刹车
据环球网报道,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站在停泊在澳大利亚达尔文港的"威尔士亲王"号航母甲板上,对着媒体镜头抛出一番令人瞠目的言论:"如果台海冲突升级,英国已准备好在该地区作战。"
这番话立即在国际舆论场投下一枚震撼弹。但更耐人寻味的是,就在希利大放厥词的同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却罕见对华示好,而对岸的日本政府则对美国要求其明确表态的施压装聋作哑。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资料图)
让我们先看看这位英国防长的表演。希利在"威尔士亲王"号上不仅发表了参战言论,还特别强调英国和澳大利亚将"并肩作战"。这话听着挺唬人,但细究起来却漏洞百出。要知道,这艘航母是近30年来首次停靠澳大利亚的英国航母,也是首艘参加美澳"护身军刀"演习的非美国航母。
英国海军不远万里跑到亚太来刷存在感,本身就透着几分力不从心。更讽刺的是,就在希利发表这番豪言壮语前,他刚与澳大利亚副总理兼防长理查德·马尔斯签署了《核动力潜艇伙伴关系与合作条约》,摆出一副要在亚太长期驻守的架势。但现实是,英国海军现役主力作战舰艇仅21艘,就算加上澳大利亚的11艘,总数也不过32艘。
希利这番言论的荒谬之处还在于,英国在亚太地区既无核心利益,也无实质影响力。专家分析一针见血:这是英国"脱欧"后对美政治投机的产物,目的是"向美国表忠心"。但问题在于,美国自己都在台海问题上保持"战略模糊",英国却急着跳出来当出头鸟,这不是自取其辱吗?更可笑的是,就在希利大谈"并肩作战"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却对华示好,面对记者关于台海问题的追问,他巧妙地回应:"你自己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这记软钉子,等于是当面打了英国防长的脸。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资料图)
说到美国的角色,这场闹剧就更精彩了。据《金融时报》披露,五角大楼负责政策事务的副部长埃尔布里奇·科尔比近几个月一直在向日本和澳大利亚施压,要求两国明确表态"一旦台海开战将扮演什么角色"。但结果呢?日本防卫省直接以"假设性问题难以作答"搪塞过去,而澳大利亚防长康罗伊更是明确表示:"是否将澳大利亚军队派遣至某场冲突的决定将由当时的政府作出,而不是由当前政府提前作出。"这种集体"装睡"的反应,让美国的施压成了独角戏。
耐人寻味的是,科尔比的施压手法相当粗暴。他不仅要求日澳参与针对台海的"具体作战规划与演训",还狮子大开口地要求日本将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3%。这种毫无外交技巧的霸道作风,直接导致日本取消了原定的美日"2+2"会谈。更讽刺的是,科尔比此前还擅自决定中断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连特朗普都被蒙在鼓里。这种既无战略定力又缺乏执行纪律的做派,难怪盟友都不愿跟着美国蹚浑水。
其实,日澳的消极反应早就有迹可循。早在拜登时期,美国就曾试图让岸田文雄政府明确表态,但岸田始终沉默以对。这种沉默本身就是一种态度:日本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澳大利亚虽然加入了AUKUS联盟,但在涉及台海这种核心利益问题上,阿尔巴尼斯政府显然更看重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毕竟,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为了美国的战略野心牺牲本国经济利益,这种赔本买卖谁愿意做?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英国防长的叫嚣和美国对盟友的施压,反映出一个尴尬的现实:西方在台海问题上的话语权正在迅速流失。过去,他们可以凭借军事优势对中国指手画脚;但今天,面对解放军在台海形成的压倒性优势,任何外部干预都要掂量掂量代价。
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资料图)
更值得玩味的是国际社会的反应。就在英国防长大放厥词的同时,东南亚国家集体保持沉默,欧盟也未见跟风。这种冷处理,实际上是对中国立场的默认。英国这种不合时宜的殖民遗风表演,除了自取其辱外,不会有任何实际效果。
说到底,英国防长的这番言论不过是一场政治作秀。从军事角度看,英国海军早已不复昔日荣光,其全球影响力甚至不及法国。从政治角度看,英国"脱欧"后在国际舞台日益边缘化,只能靠迎合美国来刷存在感。从经济角度看,英国正面临严重通胀和经济衰退,此时跑到亚太来耀武扬威,颇有几分"穷横"的味道。这种虚张声势的表演,除了满足国内某些政客的政治虚荣心外,对现实局势不会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更重要的是,中国始终掌握着台海局势的主动权:既要坚持和平统一的方针,又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既保持战略定力,又稳步提升军事威慑能力。这种张弛有度的策略,让任何外部干预都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