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是不少老人晚年的"活命钱",本该专款专用,可总有少数人动歪心思钻空子。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内蒙古女子冒领亡夫13万养老金案,终于有了明确结果,女子不仅要全额退钱,还被判处刑罚,看似"情有可原"的背后,藏着法律红线和养老金监管的关键问题。

2017年12月,内蒙古扎鲁特旗村民张某某去世,家人没按规定办理火化,而是直接把人土葬在了自家附近的荒山上。按流程来说,火化后才能开具死亡证明,没有死亡证明,户籍就没法注销,在行政系统里,张某某相当于"还活着",每月养老金仍会按时打到他的存折里。
妻子董某某一开始没多想,可看着存折里每月到账的养老金,又想到家里的难处--儿子还在念大学,开销不小,家里老人常年吃药,仅靠种地的收入根本不够支撑。纠结再三,她还是拿着存折去了银行,第一次取款时手心直冒汗,怕被柜员察觉异常,没想到顺利拿到钱。
有了第一次,后面的顾虑慢慢消失,从2018年初到2021年案发,整整4年时间,董某某每月都按时取款,累计冒领养老金133933.96元。这笔钱在农村可不是小数目,差不多是当地农民好几年的人均年收入,大多都用在了孩子学费和老人医药费上,成了家里的"救命钱",可她心里也一直揣着忐忑,怕哪天被发现。
直到2021年,社保系统进行数据核查时,发现张某某多年未做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却每月都有取款记录,疑似异常冒领,随即联动相关部门核查,这起隐藏4年的冒领案才浮出水面。核查人员上门核实,董某某没法再隐瞒,承认了丈夫早已去世、自己冒领养老金的事实。
案件曝光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后续处理,毕竟董某某的初衷是补贴家用,并非恶意挥霍,最终结果是否会兼顾情理?从最新判决来看,法律既守住了底线,也考虑了实际情况:
2025年8月,在案件侦办期间,董某某主动将冒领的133933.96元全额退还给了当地社会保险事业服务中心,一分没少,主动弥补了国家社保基金的损失。到了11月,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董某某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没有任何异议,自愿认罪认罚,还签署了具结书,态度十分配合。
法院审理后认为,董某某明知丈夫去世后已无领取养老金的资格,却故意隐瞒死亡事实,长期冒领社保资金,数额巨大,已经构成了诈骗罪,本该依法从重处罚,但结合几个关键情节,最终从轻判决:一是她被抓获后如实交代所有情况,属于坦白;二是全额退赃,没有造成实际财产损失;三是认罪认罚,有明显悔罪表现。
最终判决结果为:董某某犯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15000元。简单说,就是不用坐牢,但要在四年缓刑考验期内遵守规定,不能再犯其他错误,同时缴纳罚金,一旦违反缓刑规定,还是要执行三年有期徒刑。
这个判决也引发不少讨论,有人觉得"她也是没办法,退了钱就不用判刑了吧",也有人认为"不管理由啥,冒领就是违法,该罚",其实这里要明确:社保基金是公共财产,不是私人财物,哪怕是生活困难,也不能靠违法手段获取,法律不会因为初衷特殊就免除处罚,但会根据悔罪表现从轻量刑,这既维护了社保基金的安全,也兼顾了社会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