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失荆州且遭杀害的消息传至成都,刘备不仅心生难过,更怀有战略上的恐慌,
若荆州丢失,诸葛亮于隆中对中规划的"跨有荆益"蓝图便会面临重大问题,
所以刘备决定东征打吴国之时,与其称是兄弟间的恩怨情仇,不如言是被逼至绝境后的战略反击,
当然为关羽报仇本就是正当的旗号,能将人心凝聚起来,尤其是那些来自荆州的老部下,
当时,并不是没人看出风险,
蜀地有一叫秦宓者,为祭酒且以善辩闻名,遂起身言:"天时必无利处",并竭力劝谏,
他也许与关羽并无私交,可劝说起话来却更为单纯,仅仅谈及国家大事,
结果刘备正在气头上,直接把他扔进了大牢
这一举动,恰似一声刺耳的锣鸣,使整个出征笼罩上了不祥的氛围,
可真实的坏消息比预想的降临得更快,就在正要去征讨吴国之前,一则叫人瞠目结舌的消息传来:张飞亡故,并非于战场上捐躯,而是被他身旁的部属张达、范疆在阆中军营里杀害,那二人还拎着他的脑袋顺着水流往下淌,去投靠孙权了
刘玄德遭受的此一打击甚是沉重,桃园结义,三位兄弟逝去其二,而且离去得这般憋屈,张飞这等人,身形强健且英勇,乃当阳桥上一喝可吓退曹兵之名将,可是他有一大缺陷,也就是"敬重君子却不体恤下属",对兵士太过严苛,经常责打,刘玄德以往屡屡劝诫他,言他如此作为迟早会出岔子,可他就是听不进耳。
张飞已然离世,果如所言,张飞一亡,不仅使蜀汉瞬间少了一根顶梁柱,还在出征前将"人和"尽数破坏,仿佛老天又在发出第二次警示。
刘备在接连不断的打击之后,东征的决策反而更加坚定了,当悲愤到了极点时,往往就会变成一种破釜沉舟的固执,他心里清楚,荆州必须夺回,否则蜀汉就永远被困在益州这片盆地之中。
与此同时自身年纪已大,这回机会要是错过了,或许就再也没有翻盘的希望了,可是要留意,在这种近乎悲壮的执拗之中,刘备仿佛还留存着一丝作为政治家与父亲的清醒,他没因一心想复仇就把所有家底都赔进去,特别是对于赵云、魏延、马超这三位关键大将的任用,能看得出他有给继承人刘禅留下基业的长远谋。
那么我们便看到这样一个安排:忠诚且稳重的赵云留守在后方,"督江州"。
这显然是一步深思熟虑的活棋,
一方面江州为白帝城前线之战略后方及支援基地,需有绝对可靠之人坐镇;另一方面,留下赵云这般德才兼备之老将,无疑是给年轻的刘禅留下最可靠之辅佐者与一道安全阀。
镇守汉中的魏延,同样没有被调动,
汉中为蜀汉之北大门,直面曹魏之军,其战略重要性与荆州相近,不可有失,
魏延彼时是能力最优、经验最丰的守边之人选,若令他离汉中,若北方防线生变故,那就真成大难题了,
"不动他"是最稳妥的选择,
提及马超,他曾是西凉的猛将,其长于骑兵野战;然而伐吴的主战场处于长江沿岸的山地水网,他的铁骑无用武之地。
将他安排于武都那边驻守,如此可与汉中的魏延相互配合,一同防御曹魏,也算是用对了人。
遗憾的是,历史最终的结果我们皆知晓,在夷陵之战时,刘备被东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
这场大败,不仅损失了好几万精锐兵马,还致使黄权等大批官吏或战死、或投降这对蜀汉的人才储备造成了空前的重大打击。
刘备自己也一病不起,最终托孤白帝城,
回头细想,他战前对赵云、魏延、马超的安排,于惨败后竟带了些无奈的预见性,
若这三位大将中任何一位,尤其是赵云或魏延,也丧身于夷陵那场火中,那么蜀汉就不只是受重创,而是直接覆灭了。
诸葛亮后来费尽心血维持局面,进行了五次北伐,却始终无法改变蜀汉衰弱的状况,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夷陵之战耗尽了蜀汉多年积攒的精气神。
也许到了彼时,他才会更深刻地知晓,刘备于极度悲愤之际,缘何还偏要执拗地给儿子刘禅留存那少许最后的"家底"。
那并非是胆小,而是一位创业者在梦想破灭之前所能进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为深刻的一次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