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曹魏还是损失惨重,被"斩获万馀,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略尽",石亭之战以吴军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而战后曹休也羞愧难当,背伤复发而死。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一个时代。孙权,作为吴国的国君,既没有刘备的汉室背景,也没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凭借着自己的双手,生生打出了一片吴国天地。作为开国君主,孙权的武力和智谋毋容置疑。其中"诈降"这个计谋被孙权玩的是出神入化,多次化险为夷。三金带大家盘点下孙权著名的三次"诈降"。
一、孙布诈降王凌,满宠识破险酿大祸
吴国通过"石亭之战"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天下局势,但是北边的国境线仍然不明朗,压力重重。为了缓解北境的压力,孙权又想到了自己最爱的战术--诈降术。
此时距离"石亭之战"过去已经有三年了,诸葛亮的北伐也举行了两次,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三国局势陷入僵局。虽然如此,边境的摩擦仍然不断。其中以魏吴摩擦最为频繁。
吴国立国,完全是打出来的,因此它需要通过不断的胜利来保住自己在国内的稳定。因此在"石亭之战"之后的第三年,孙权授意自己的下属孙布,向曹魏扬州刺史王凌献书诈降,并借口道路悬远,请求王凌率领大军来接应。孙权则准备在阜陵设下伏兵。
按说王陵是经历过"石亭之战"的人,但是仍然相信了孙布的诈降。三金认为,原因有三个。一个是王陵想取代曹魏在南部军事总指挥满宠,想通过胜利增加军事资本。二是因为虽然魏吴之间没有战争,但是由于魏国的强大,吴国近些年不断得有人投降魏国。三是相比"石亭之战"中的路线,这次的路线一马平川,更加安全。基于这三个原因,王陵相信了孙布的诈降,决定派兵前去接应。
王陵被冲昏了头脑,不代表南线指挥使满宠也昏了头。满宠一眼就看出了孙布的诈降,拒绝了王陵重兵接应的提议。而王陵本身就与满宠不和,这次更是认为满宠在嫉妒自己的才华,压制自己的发挥,因此一纸诉状告到了朝廷,说满宠年老力衰、沉迷饮酒,不应该委以重任。朝廷也怕自己南线在此发生意外,于是决定召满宠回朝调查。
满宠临行前就怕王陵吃亏,于是告知自己的手下,不允许王陵调动本部军队。王陵满以为满宠走后自己可以调动军队,接应孙布。结果发现自己还是动不了魏国驻军。眼看接应的时间越来越近,王陵不得已只能派遣自己的七百人去接应孙布。这七百人自然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
虽然孙权的胃口不止是这七百人,但是满宠的谨慎,让魏国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孙权的诈降虽说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但是跟自己的战术设想相差甚远。所以说孙权的这次
诈降险些成功,实际是失败了。
上文提到的"石亭之战",是一次看似不起眼的战争,但是却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孙权通过一次漂亮的"诈降",让自己一举登上帝位。也使曹魏二十年不敢攻吴,为本国带来了宝贵的休整时期。
公元228年,孙权在吴国的声望已经达到了顶点,就差一个契机,让自己登上帝位。自己既无刘姓,也无"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优势,想要登基,只能靠一场大胜。因此孙权便要自己的鄱阳太守周鲂诈降曹休。待曹休领兵前来接应,便一举击溃他。
周鲂可谓是天生的演员,他先是给曹休发出七封信,信中推心置腹得向曹休倾诉,声称自己无端遭受了孙权的处罚,且愈演愈烈,生怕哪天自己性命不保。与其这样,还不如将鄱阳郡献给魏国,以求得魏国的庇护。
另一边,做戏要做足,孙权三番四次派使者去鄱阳郡,不但追查周鲂在管理中的失职之处,还恐吓他要抓他下牢狱。周鲂眼看自己过不下去,便剪了一缕头发,以发代头,并站鄱阳郡城门,向孙权表示自己的悔过,这才求得了孙权的原谅。
面对如此"真诚"的投降,曹休也大喜过望。他计划了一系列的作战计划,仿佛自己通过这个契机,便可以直捣黄龙,拿下东吴,立不世之功。于是在征得魏明帝的同意后,曹休率领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魏明帝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护住曹休的侧翼。三路大军同时进发,希望在拿下鄱阳郡的同时,能一鼓作气,拿下东吴。
见曹休上当,孙权方面也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东吴名将陆逊统率中路大军,命朱桓、全琮分别为左、右翼,同样是三路大军,呈包围之势,围堵曹休。这样的"全明星"阵容,足见孙权对此战的志在必得。
曹休的自负,给自己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吴军趁着曹休立足未稳,马上发起了攻击。曹休没想到吴军来的如此之快,前锋军一触即溃。曹军不得已向后撤退。但是吴军在后方已经切断了必经之路夹石,曹休的军队被困于逼仄的地形之中,以成"瓮中捉鳖"之势,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
也许是天不该绝曹魏,一向与曹休不和的贾逵根据东关的守备情况判断出吴军的主力动向,自知曹休肯定中伏,来不及给曹休和司马懿打招呼,直接率部"兼道进军"增援曹休。在夹石击败了吴军,曹休这才得以逃出生天。
此战以后,曹魏二十年不曾出兵伐吴,最重要的是,曹休的死,给魏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曹姓中最能打的顶梁柱倒了,只能排非曹姓的满宠镇守南线,同时也加深了对司马懿的依赖,为以后曹氏的灭亡埋下了祸根。同时刚刚北伐失利的诸葛亮看到此次"石亭之战"的战果,觉得这是新的机会,于是马上组织了第二次北伐。
当然,收获最大的还是孙权。通过此战,孙权在东吴的声望,一举到达了顶点,顺势登基,水到渠成。
三、"赤壁之战"黄盖诈降,"火烧赤壁"曹操惨败险丧命
对于"赤壁之战",我想这就不用多说了,此战作为三国时期最出名的一场战争,流传至今。更有人称"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形。
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又通过几年,平定了袁绍等北方势力,一举扫平了河北等地。在稳固了北方以后,曹操挥军南下,直取刘备。
曹操南下,刘琮束手无策所以干脆投降于曹操,曹操得到了八万左右的人,更重要的是有了水师。
刘备在知道曹操南下后,自觉无力抵挡,只能弃城逃走。而曹操也得知了江陵存储有大量的军用物资,担心被刘备抢去,于是亲自率领五千虎豹骑前来追击,但是在当阳桥被张飞所阻,刘备得以逃脱,并且抢占了江陵的物资。虽然这一次逃亡,刘备虽然损失了不少人马,但是抢夺了大量的辎重,这让以后的孙刘联军后勤压力大减。
得知曹操南下后,孙权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派鲁肃与刘备联系,而刘备和孙权正式结盟,其目的就是对抗南下的曹操。
双方不出意外得在赤壁此地相遇,曹操为了让自己的北方士兵适应南方的水战,用铁链将自己的所有战舰联系在一起。而这方法让周瑜眼前一亮,一个主意,慢慢在周瑜脑钟成型。
而黄盖准备诈降,并且在船上装满干柴和易燃的油。之后黄盖写了一封投降信给曹操,并且开着小船向曹操军队方向驶去。
距离曹操军队还有二里的时候,黄盖小船起火,并且顺着东南风驶向曹操军队。黄盖的小船瞬间就把曹操的船只引燃,而曹操的船只又都是捆绑到一起的,所以曹操的战船基本全军覆没。周瑜趁机率领精锐袭击曹操,曹操只能带着残兵败将逃跑。就此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曹操大败而归。
曹操败退后,孙权北攻合肥,结果失败而归。而周瑜等人进攻曹仁驻守的江陵,结果非但没有攻下,自己还被射中,之后一病不起。而刘备却趁机占领荆州的等地,并且迅速巩固统治。赤壁之战带来的影响是短期内谁也无法统一天下,曹操南下但是没有水师,而孙权北方却打不过曹操骑兵,而刘备自保都难,三方谁也无力统一天下。因为三方谁也无力发动大战,所以只能扩展一下地盘,慢慢得形成了天下三分的局面。
结语:
孙权的诈降,使得大部分成功,并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正是因为如此,让孙权背上了卑鄙小人的骂名。东吴不耐正面战争,始终靠阴谋得天下的言论一直流传。这也是为何三国之中刘备仁厚,曹操奸雄,而孙权始终以阴谋小人的面目出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