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皇帝和大臣一直处于某种微妙的关系,有才未必受重用,要看脾气是否相对;无才未必受轻视,要看能不能讨帝王欢心。越有才能的大臣,越容易触及皇帝脆弱的神经,太平盛世也好,战争乱世也罢,无有例外,只是选择处理的手段和方式不同,安上的罪名也不同。王朝开国的第一任第二任皇帝之所以是皇帝,靠的不是投胎投得好,而是在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纷乱人心和复杂局势中,往往能走出较好的一步。该狠的时候狠,为了子孙江山,宁可错杀万人,也不放过一人。

古时候的臣民都希望君主像先秦圣王,可以垂手而拱治天下,不要干涉太多的事情,带来太大的约束,这样的想法往往是不现实的,愈有能力的帝王越做不到,参考汉武帝刘彻和清圣祖康熙。唐太宗李世民是青史留名的贤明君主,世人皆以为他是"善良"之辈,但从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天策上将,怎可能是良善之辈。

李世民不杀功臣,是因为李唐天下他一人打了一大半,朝中猛将谋士功绩没胜他的,功高震主的事根本不存在。程咬金、尉迟恭、李靖、秦琼、李勣、屈突通等,这是后世所熟知的,有一位也是猛将,本该在唐史中留下更多记载和更重地位,却因李世民的强行干涉烟消云散、灰飞烟灭。

李君羡,初为义军瓦岗寨李密的麾下,后为王世充部将,因厌恶王世充的为人,遂领原属王世充的精锐部队投奔李渊,被封为上轻车都尉,作战勇猛,常常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所向披靡。跟随秦王李世民破宋金刚、征王世充、伐窦建德、讨刘黑闼、灭突厥、战土谷浑。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突厥大军即将兵临长安城下,李君羡奉命迎敌,大破突厥军,解长安之危。李世民对李君羡的才能进一步的欣赏和重视,接连对其赏赐拉拢。

当时民间谚语突然兴起,称"女主武王得天下",而且天出异相,本不该在白天出现的太白星(即金星)屡次出现高悬空中,时人之奇异也。闹得如此之大,哪能不引起皇帝李世民的重视。古代天文学是帝王之学,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王朝息息相关,有所联系。钦天监占卜得出"女主昌"的卦象结果,这是女皇要降世登基的预兆啊,刚好和民间谚语相呼应。

种种事件,说的有鼻子有眼的,生怕别人不信。唐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李世民,表面上深恶痛绝、愤怒不已,内心还是有点惶惶不安。《秘记》中言:李唐三代之后,女王武氏将代李氏王天下。这有点像当年秦始皇的"亡秦者胡",皆找错了方向。

贞观二十二年的某一天,揣揣不安的李世民于宫中宴请群臣,行酒令说出自己乳名,李君羡说自己乳名是五娘子。听闻此言,李世民吓出一身冷汗,假装不在意地说道:"你既然是女子,为何能如此勇猛无敌呢?"再联想到李君羡官职:左武卫将军)、封号:武连县公、籍贯:武安县,皆有"武"字,还有五娘子这般的乳名,不是女主是什么?何况李君羡当时掌管玄武门宿卫,领禁军左武卫将军之职,又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的夺权可能。

李世民不敢继续想下去,没多久就没有理由地革去他禁军职务,下放到地方。后有御史弹劾他与妖人勾结,意欲图谋不轨,实际上人家只是羡慕治下有一人家通晓佛法、不用吃饭罢了。李世民真是想瞌睡就有人送枕头来了,三下五除二就给他定罪处斩,并将其抄家。

唐太宗驾崩、唐高宗驾崩、唐中宗李显逊位、唐睿宗李旦逊位,待到武则天登临帝位为女皇,改朝换代,李君羡的家人跳出来喊冤,武则天觉着李君羡是为自己挡了一灾,为自己而死,遂复其原先官爵,并以重礼重新下葬。

后话:李君羡的死让英明一世的李世民抹上一个不大不小的污点,苏轼曾于书中议论不赞同此事。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