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浮桥是军事行动中的重要设施。中国舟桥旅部队曾在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中成功挑战了一个难度极高的任务,2000多名舟桥部队战士在26分钟内就在长达1100米的长江面上架设起了1100米的长铁浮桥。这种壮举的展现,除了中国军人的强劲实力,也得益于舟桥器材。
中国古代战争中用于克服江河障碍的类似舟桥的渡河器材很多。古代兵书《六韬》多处提到"渡大水"用飞江、天潢等。古代架设浮桥多用战船,唐代中书令张说所作《蒲津桥赞》说明蒲津浮桥使用了大量的战船和竹索。宋开宝七年(974),宋军征伐南唐时,在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县境内)架设的长江浮桥则使用了预先专门制造的"黄黑龙舟"等。
在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一些参战国的军队携带有专门架设浮桥用的器材--浮桥船。荷兰军队的浮桥船是用铁皮包木骨架制成的平底船,法国军队浮桥船的壳体是铜制的。
20世纪50~70年代,舟桥在技术上出现了质的飞跃。中国也在此期间研制、生产了自己的带式舟桥。
舟桥除了可以用于保障军队渡河作战和机动,还可用于民用方面,可以跟随灾害救援队伍一起行进,并在关键时刻搭建临时通道,保障人员疏散和救灾装备、物资的通行。
进入21世纪,舟桥的发展趋势是:提高承载能力,以适应重型武器装备的渡河需要,提高江河适应能力,尤其是提高其适应流速能力;采用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技术,拓展舟桥应用领域;采用新材料、新设备和新技术,提高舟桥机械化水平,缩短架设时间。
舟桥的特点明显,其构筑渡口迅速,陆上机动性能好;能结构多种吨位的漕渡门桥,有的能架设多种吨位的浮桥,并能方便地进行门桥渡河与浮桥渡河的转换。使用时受江河水深、河底地形和土质的影响小。
用舟桥架设的浮桥,其适应流速为2.5~3.5米/秒,载重量通常为80吨(指履带式载荷,下同)以下,有的可达120吨以上;用舟桥结合的漕渡门桥,载重量通常为80吨以下,有的可达150吨以上。
按所架浮桥的载重量和用途,分为轻型舟桥(载重量25吨以下)、重型舟桥(载重量40~80吨)和铁路舟桥。按所架浮桥的桥脚舟配置形式,分为桥脚分置式舟桥和带式舟桥。
桥脚分置式舟桥一般由桥脚舟、上部结构构件、栈桥和码头、锚定和岸边系留固定设备、架桥汽艇和操舟机、运载车辆等组成。
带式舟桥一般由河中舟、岸边舟、架桥汽艇和操舟机、运载车辆等组成。带式舟桥的特点是上部结构与桥脚舟合为一体,架设浮桥时舟体相互紧密连接成带状。浮桥以岸边舟连接河岸,不需构筑栈桥。舟上带有跳板,在进行门桥漕渡时,一般不用构筑码头。
文章来源:重军(ID:CQ-jung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