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讨论最多的就是天气了!这不霜降节气已经快要结束了,而后面就是立冬了!
就听到村里的老人们都再说,今年的立冬可真特别,九月十八下午交节,老辈人说这情况少见得很,是60年一遇!

那么,是不是今年的冬天会特别的冷呢?这也是村里老人们争议最多的话题了,哪怕有人天天讨论,他们也乐此不疲!
抬头看天,秋阳还带着暖意,但风里已藏了凉意。
作为二十四节气里的"冬之起点",立冬向来被视作冷暖转换的风向标,而今年这三个不寻常的特点,更让人们对冬天多了几分好奇与期待。这又是咋回事呢?今年立冬都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立冬的"立"是开始之意,"冬"为终了,意味着万物开始收藏,农作物收割入库,大自然进入"闭藏模式"。
但不少人会误以为立冬就是冬天,其实气象学上要连续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才算入冬,南方此时可能还是秋日暖阳,东北却早已飘雪,这便是"同节不同温"的妙处。
古人还总结了立冬三候:一候水始冰,水面凝结薄冰;二候地始冻,土地渐硬;三候雉入大水为蜃,野鸡少见而海蛤增多,古人对此不是很清楚,就认为野鸡变成了海蛤!
我们先来说今年立冬的第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交节的时辰是在下午。2025年的立冬是在11月7日12时5分种交节,老辈人对时辰很讲究,有说法称"早上立冬冷飕飕,晚上立冬暖融融",而过了中午12点钟就被认为是晚上了,因此根据古人的谚语来看,今年是晚上立冬,这预示着今年冬天是暖冬,可是后面容易出现倒春寒。
第二个特点是"立冬在月中",今年立冬落在农历九月十八,正好卡在初十到二十的中旬。古人把农历月份的上旬称为月头,中旬是月中,下旬就是月尾!
而今年立冬就是在中旬,是在月中!在民间有这样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冬在头,冻死牛;冬在中,单衣过冬;冬在尾,倒春寒",月中立冬似乎预示着冬天不会太冷,这个说法和上面的结果是一致的。
最让人关注的是第三个特点--"早立冬"。古人判断立冬早晚看农历月份,落在九月为早,十月及以后为晚,今年九月十八的立冬,妥妥属于"早立冬"的范畴,而且还是近些年难得的早立冬,都没到九月下旬!
而关于立冬的早晚,老祖宗也发现了它们的一些规矩,即"早立冬单衣过冬,晚立冬过年冷"的老话,这说明了今年的冬天也是偏暖!
古人的依据就是,立冬来得早,这样当年就冷得早,寒冷空气提前释放了,后面就开始回暖了,也就不怎么冷了!
爷爷说他活了大半辈子,也少见立冬既在月中又属早冬的情况,难怪有人说这是60年难遇的情形。
不过冬天到底冷不冷,光看立冬的时间还不够,老祖宗早就发现,立冬当天的天气才是"关键变量"。
"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阴,一冬温",意思是晴天可能预示着整个冬天冰天雪地,阴天反而会暖和些。
还有"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雨防春旱"的说法,要是交节时下雨,不仅要防整个冬天雨雪连绵,还可能迎来"冬雪寒"的天气;

同时风向也有影响的,比如"立冬北风冰雪,立冬南风无雨雪",若是刮北风,那冰雪就不远了,冬天也冷得厉害,而刮南风则大概率少雨雪,冬天会偏暖。
但村里的这些老人也补充道:"农谚得看地方,北方说'早立冬冻死牛',南方却讲'早立冬过年穿单衣',地域不同说法也不一样。"
而且如今国家气候中心的研判更科学,今年冬季总体可能偏暖,但会有阶段性强寒潮,前冬偏暖,后冬可能出现剧烈降温。
这是拉尼娜现象与全球变暖博弈的结果,冷空气虽活跃,但基础气温偏高,就像暖冬里插了几次"冷插曲"。
其实农谚是古人的生活智慧,却也有局限性。今年立冬的三个特点虽罕见,但无论"早立冬"还是"月中立冬",都只是参考。
与其纠结俗语里的预示,不如多关注天气预报,毕竟立冬的意义,本就是提醒我们做好准备,在藏敛中等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