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太空部队放出消息,未来六个月内要部署两种新型反卫星武器,分别叫 "梅多兰兹" 和 "远程传感终端"。加上 2020 年就已经在用的 "反通信系统",美军针对中俄侦察卫星的干扰手段一下子变成了三种。彭博社报道说,这些新系统会分散部署在全球各地,还能远程操作,摆明了是冲着中国和俄罗斯的太空力量来的。

这事得从美军的 "焦虑" 说起。根据美国太空部队 9 月更新的《太空威胁事实清单》,到今年 7 月,中国在轨卫星已经有 1200 颗,其中 510 多颗都具备情报、监视和侦察能力。这些卫星带着光学、雷达等设备,能盯着美军的航母战斗群和海外军事基地,让美军想 "隐蔽行动" 越来越难。
2025 年环太平洋军演时,美军 "罗斯福" 号航母全程都被中国遥感卫星盯着,美军参联会的米利都承认这是 "太空情报优势的历史性转折"。更让五角大楼坐不住的是,中国侦察卫星现在能 15 分钟内重访全球重点区域,配合高超音速武器形成 "发现 - 打击" 链路,直接威胁美军在西太平洋的部署。
为了抢回主动权,美军才急着推出这套 "三位一体" 的干扰体系。和以前那种直接摧毁卫星、产生大量太空碎片的武器不一样,这两种新武器走 "软杀伤" 路子,靠定向能或射频信号暂时瘫痪卫星功能,既能达到目的,又能少受国际舆论指责。
"梅多兰兹" 是模块化设计,用 C-130 运输机就能快速部署,60 秒内就能锁定目标,有效干扰半径能到 2000 公里,还能同时干扰 3 颗低轨道卫星。"远程传感终端" 更灵活,重量才 1.2 吨,能装在装甲车或者用直升机投送,靠人工智能调整干扰参数,之前试验时曾让模拟中国卫星的图像传输延迟从 8 秒变成 217 秒,直接丧失战术价值。
再加上能持续干扰高轨道卫星的 "反通信系统",美军就形成了覆盖低、中、高轨道的立体干扰网。美国太空与导弹系统中心主任汤普森中将直言,这套体系能确保在需要时 "让对手变成太空瞎子"。
美军还打算把这些武器融入更大的作战网络。按照《2025 年美国国防战略报告》,太空干扰器会和海军 "宙斯盾" 系统、陆军情报系统实时共享数据。10 月的联合军演里,陆军发现 "敌方" 卫星轨迹后,9 分钟就引导 "远程传感终端" 实施了干扰,验证了跨领域配合的能力。
面对这事,中方早就亮明态度,称美方借口 "中国太空威胁" 部署武器,完全是颠倒黑白、贼喊捉贼。美国把太空界定为 "作战疆域",扩军备战,组建军事同盟,才是太空安全的最大威胁。俄罗斯也表达了极度关切,普京曾说 "美国若想将天空私有化,我们也能为其加上刺"。
有人说 "明明是美国先把太空搞成战场,还倒打一耙说别人威胁",还有人担心 "太空碎片已经够多了,再搞这些武器,以后卫星都没法安全运行"。也有网友注意到技术细节,"这种软杀伤看起来隐蔽,其实更危险,容易引发连锁反应"。
有分析指出,美国的做法正在打破太空和平利用的平衡。1967 年的《外层空间条约》明确说太空是全人类的共同空间,不能军事化,但美国现在的部署明显在钻空子,把武器搬上太空边缘,模糊军民界限。
更关键的是,这种 "分布式干扰" 战术会引发连锁反应,中俄已经在采取应对措施。中国在推进 "空天 - 反空天" 一体化布局,俄罗斯升级了 "佩列斯维特" 激光干扰平台,两国还在金砖 + 和上合组织框架下推动建立太空和平利用联盟,想靠制度和技术构建反围堵网。
现在,美军的部署计划已经公布,太空军备竞赛的风险越来越大。但普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和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气象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卫星支撑着日常的天气预报、手机信号、物流运输,一旦太空变成战场,这些服务都可能受影响。
美国总说别人是威胁,却忘了自己才是第一个把太空变成 "作战疆域" 的国家。从 2008 年击毁失控卫星,到现在部署三种干扰武器,一步步把和平轨道变成了对峙前线。要知道,太空不是某国的后花园,一旦军备竞赛失控,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