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美国务卿鲁比奥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沙特利雅得举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会晤。这场长达4小时的会谈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俄首次就和平协议展开的正式谈判,被外界视为美俄关系"破冰"的重要一步。

会晤结束后,双方宣布达成了四项共识:修复美俄外交关系、为俄乌冲突寻找解决方案、探讨冲突后的地缘政治与经济合作,以及确保谈判进程的有效推进。美国务卿鲁比奥甚至表示,这是朝着建立持久和平迈出的重要一步,似乎俄乌冲突的结束已曙光初现。

然而,就在美俄关系缓和的表象之下,中俄之间在俄乌冲突谈判问题上的分歧却意外地被推到了台面上。尽管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但在欧洲是否应参与俄乌谈判这一问题上,双方立场截然不同。

俄罗斯明确表示,欧盟和英国"不守信用",不应成为未来俄乌协议的相关方。俄方的这一态度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10年前欧洲担保的新明斯克协议未能有效执行,俄罗斯不想重蹈覆辙;其次,美国试图通过牺牲乌克兰利益来换取冲突的快速结束,而欧洲则坚定支持乌克兰,俄罗斯担心欧洲的介入会削弱其在谈判中的利益。

与俄方不同,中国始终强调所有当事方和利益攸关方都应参与和谈,以达成公平、持久、有约束力且各方都能接受的和平协议。中国认为,欧洲作为俄乌冲突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其参与对于实现全面和平至关重要。

欧洲对美俄会谈的反应极为复杂。一方面,欧洲在过去三年中对乌克兰提供了大量援助,并且未来仍可能继续支持乌克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已明确表示,由于未参与美俄会谈,他不会承认其结果。欧洲是否会效仿乌克兰拒绝接受排除自身参与的谈判结果,仍是一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北约的最新声明也引发了广泛关注。北约在涉及俄乌冲突的表述中删除了"俄罗斯侵略"一词,转而使用中性的"乌克兰冲突",并强调公正解决冲突对乌克兰未来的重要性。这一变化表明,北约正在为欧洲争取更多实际利益,而不再一味追随美国的"价值观"。

在这一复杂局势中,中方呼吁各方参与和谈的立场显得尤为关键。中国不仅看到了俄乌冲突的复杂性,也意识到欧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将欧洲排除在谈判之外,可能导致协议缺乏支持,甚至为未来冲突埋下隐患。因此,中方的主张不仅是对俄乌冲突的深刻洞察,更是对全球和平与稳定的长远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