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海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这一次,是菲律宾的两架侦察机突然闯入中国黄岩岛上空,引发了我方的紧急反制。中国海警和空军迅速出动,歼-16战机升空,对菲方军机进行了全程监视并驱离。
根据中国海警局消息,10月16日上午,菲律宾两架侦察机未经允许进入黄岩岛领空,中国海警依法依规进行了跟踪监视与管控驱离。海警局发言人刘德军措辞严厉地指出,菲方近期以各种借口频繁抵近黄岩岛,严重侵犯中国主权,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发言人强调,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将持续依法维权执法,坚决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
事情看似又是一场普通的摩擦,但仔细看背景就知道,这场小插曲背后藏着的是更大的博弈。就在前一天,美国国务院刚刚发声明,指责中国海警"撞击"菲律宾公务船,并再次强调《美菲共同防御条约》适用于南海。意思很直白:如果中国"动了手",美国就有理由介入。这份声明出来后,不到24小时,菲律宾军机就飞去了黄岩岛上空。节奏之密集、配合之默契,几乎让人怀疑是不是演练好的"双簧"。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菲律宾第一次借美国的"保护伞"搞事情了。就在几天前,菲方两艘公务船闯入铁线礁海域,与中国海警船发生擦碰。中方当场公布了现场视频,证据确凿是菲方危险接近、无视警告,最终导致擦碰。但菲律宾不仅不认账,还倒打一耙,说中国"故意撞船"。美方立刻接过台词,对中方进行所谓"谴责"。这种剧本我们见太多了:挑衅一方是菲律宾,喊冤一方也是菲律宾,而站出来指责中国的永远是美国。
不过,这次黄岩岛事件的性质更为严重。船只对峙还算在海面,军机闯入领空,那就是明显的侵犯主权。更何况,菲律宾还带了记者上去拍视频,这种"带队作秀"的操作,不就是为了制造舆论素材?一旦我方采取反制,他们就能把画面剪一剪,立刻包装成"被威胁""被拦截",再交给美方当作舆论武器。这种套路,现在都成"产业链"了。
尤其是这次,美国找"出兵借口"的意图越来越明显。美方的声明提到《美菲共同防御条约》第四条,意思是只要菲方的"军队、公务船、飞机"在南海受到武装攻击,美国就可以援引条约出兵。问题是,菲方每次都主动挑衅,谁才是"攻击者"?美方不看事实,只要有素材,就能硬掰出一个"理由"。而这次黄岩岛军机事件,就是这种"借口制造机制"的又一次试运行。
有趣的是,美方每次都把"防御条约"挂在嘴边,却从不提菲律宾的责任。哪怕是铁线礁擦碰的视频证据都摆在眼前,美方也照样指责中国。实际上,它并不在乎事实,它需要的是"话题"和"借口"。只要能证明南海"不安全",就能继续待下去。南海不乱,它就没有存在的理由。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才是南海稳定的最大风险点。
由此来看,南海现在已经进入一种"混合战"状态。舆论战、法律战、心理战、军事威慑战同时进行。菲律宾在一线当"演员",美国在背后操盘。美方甚至通过基地升级、无人艇部署、情报侦察等方式,逐步把南海变成前沿"测试场"。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地区稳定,也让南海成为亚洲最复杂的安全热点。
不过,无论外部压力多大,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决心没有任何动摇。从铁线礁到黄岩岛,从海警到空军,从外交部发言人到海上执法部门,立场始终一致:中国的领土主权不容侵犯。黄岩岛是中国的,不管谁来挑衅,结果都一样:来了也得走。
说到底,南海需要的是冷静,而不是冲动;需要的是对话,而不是挑衅。对中国而言,每一次的应对都是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对菲律宾而言,每一次冒险都在消耗自己的信任资本。中方已经多次提醒,黄岩岛、铁线礁等海域是中国的管辖范围,任何非法闯入都将被驱离。这话说得已经够清楚了。
所以,这场"闯岛秀"最后的结果,其实早已注定。菲军机飞进来了,被歼-16盯上,再被驱离;镜头拍到了,素材留存了,美方的声明也有了。可是除了制造一阵虚假的"胜利感",菲律宾到底得到了什么?除了让局势更紧张一点,让美国找到更多借口一点,什么也没有。
这就是南海的现实:有人想维稳,有人想搅局;有人想共赢,有人想谋私。中国一直坚持通过对话解决争议,从不主动挑衅,但绝不会退让半步。每一次类似事件的结局,其实都在不断证明一个事实:无论风浪多大,中国都守得住南海的这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