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柳白】紧盯中国人工智能(AI)发展的谷歌前CEO施密特又焦虑了。日前在一档播客节目中,他担心大多数国家政府出于成本考虑,最终可能会使用中国的AI模型。
"这造成了一种奇怪的局面:美国最先进的模型是闭源的,而中国最先进的模型却是开源的。"施密特在11月11日发布的播客节目"Moonshots"中说,"其中涉及的地缘政治问题在于,开源模式可以免费获取,而闭源模型则需付费使用。"
"因此,那些没有西方那样雄厚资金的政府和国家,大多数最终都会采用中国模型,并不是因为它们更优,而是因为它们是免费的。"施密特说。
开源AI模型允许任何人免费使用、修改和分享软件,用于任何目的,支持者认为,开源能让技术快速发展,因为任何人都可以修改和重新分发代码。闭源模型的拥护者则称,闭源更安全,因为其代码处于保密状态。
"商业内幕"网站报道称,随着中国的AI模型如DeepSeek和阿里巴巴的通义千问3走红,一些关于数据隐私、国家安全以及美国竞争优势的担忧甚嚣尘上。

11月6日,美国佛罗里达州迈阿密,施密特出席在凯西亚中心举行的美国商业论坛。 IC Photo
施密特在2001年至2015年期间担任谷歌CEO,带领公司完成了2004年的首次公开募股。他目前是风险投资公司Innovation Endeavours的创始合伙人,还运营着一家名为Relativity Space的航空初创企业,净资产近500亿美元。
近一段时间来,施密特多次公开谈及中国科技行业尤其是AI发展。
10月30日,施密特及其AI团队成员Selina Xu在美国《大西洋月刊》刊发署名文章称,美西方需要思考一个关键问题:在短短几十年内,中国如何从"技术落后国家"一跃成为"超级大国"。
文章提到,1896年,李鸿章首次抵达美国。被纽约的高楼大厦所震撼,称"从未见过此类建筑"。如今,到访中国的外国人常感"未来冲击",惊叹于中国各大城市的摩天大楼、高铁、巨型桥梁,以及无处不在的电动车、超级应用程序和三折叠智能手机。
施密特的感受并非个例。
"硅谷有多少技术建立在中国AI基础之上?"彭博社11月9日以此为题发表的一篇文章,引用多个例子说明,中国低成本的开源AI模型不仅正在吸引全球用户,还在悄然获得硅谷的青睐。作者认为,美国政府若还想长期保持领先,不妨先想想硅谷倒戈中国AI的原因。
分析指出,眼下,"主权AI"(Sovereign AI)正日益受到科技界和政界的关注。它指的是一个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数据与基础设施的控制与治理。
包括英伟达CEO黄仁勋以及法国AI初创公司Mistral的CEO亚瑟·门施(Arthur Mensch)在内,多位行业高管都表示,各国建立独立的AI系统至关重要。
与施密特一样,黄仁勋和门施都是开源模型的支持者。
今年3月在一次播客节目中,门施将AI比作20世纪初的电力,并表示,那些不建立本国AI系统的国家,未来的资金将流向他国。
"100年前,如果你没有建设电厂,就只能从邻国购买电力--这最终会导致依赖,而这种依赖并非好事。"
今年2月,黄仁勋在迪拜的"世界政府峰会"上对与会官员表示,各国需要努力建设自己的主权AI。
他说,如果他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领导人,"我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你们的语言、文化数据编入你们自己的大型语言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