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深夜,炮火划破南亚西北边境的夜空。阿富汗与巴基斯坦在托克罕和查曼等六处哨所爆发激烈交火,巴方12名军人阵亡。次日,两国关闭所有主要边境口岸。总理们在首都发声,军队在前线对峙,而数十万靠边境活着的人,突然断了生计。
这场冲突并非偶然。巴基斯坦称其10月10日对阿富汗境内目标的空袭是"反恐自卫",打击藏匿在阿境内的巴基斯坦塔利班(TTP)据点。阿富汗则回应为"捍卫主权",指责巴方侵犯领空。双方各执一词,但根源深埋于一条百年前由英国殖民者划下的"杜兰线"--它将普什图族家园一分为二,成为阿富汗历届政府拒绝承认的"非法边界"。
边境居民不在乎主权归属。他们只关心明天能不能背一袋米过境卖钱,孩子能不能去巴基斯坦上学,病人能不能跨过去看病。托克罕和查曼口岸是阿富汗70%进出口货物的命脉,也是数十万小商贩、司机、劳工的饭碗。关闭一天,就有成千上万家庭断收;关闭一周,供应链断裂将引发物价飞涨。这不是战争的余波,这是对平民的无声围困。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安全与生存的错位。巴基斯坦饱受TTP袭击之苦,仅2024年就有一百多起恐袭。它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清剿"孪生兄弟",却忽视后者与TTP同根同源的现实。阿塔既难彻底割席,也无力完全控制地方武装。于是,巴方选择空袭,阿方选择炮击。政治博弈以军事手段推进,代价却由最无力反抗的人承担。
当国家以安全为名关闭口岸,等于切断了一条社会血管。跨境家庭无法团聚,病人滞留边境,学童失学,小生意人颗粒无收。这些沉默者不站队,也不发声,但他们才是冲突真正的承受者。每一次炮响,撕裂的不只是防线,还有延续数十年的共生网络。
枪声终会停歇,但生计不会自动重启。真正的和平,不在于总理之间的喊话,而在于是否还记得--那条边境线上,活着的人需要的不是胜利,而是活下去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