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28日,第47届东盟峰会在吉隆坡闭幕。这次东盟峰会本身承载的复杂背景。世界格局处于动荡之中,大国竞争日趋激烈。东盟国家在这种局势下,格外强调"自主"和"团结",希望以地区合作的方式来平衡外部压力。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在开幕式上表达了一个核心思想:东盟的事务应由东盟自己来处理,外部势力不该插手。这句话虽然简短,却点明了东盟的真正困境:一方面需要保持经济联系和安全合作,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被卷入大国的博弈。

然而,并非所有与会国家都能在这一点上保持清醒。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再次借机炒作南海问题,公开指责中国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称那是菲律宾的领土,但东盟多数国家对此并不买账。安瓦尔就直接表示,南海问题应在东盟与本地区国家内部解决,外部势力的介入只会让局势更加复杂。这一表态可谓一针见血,直接戳破了马科斯的意图,也让菲律宾的孤立处境更加明显。
实际上,这已不是马科斯第一次在多边场合炒作所谓的"南海主权"。自上任以来,他在国内外都不断高举"国家安全"和"主权维护"的旗号,但这种姿态更多是为国内政治服务。菲律宾近年来经济复苏乏力,社会矛盾加剧,通胀居高不下,而马科斯政府需要一个外部议题来转移视线。南海问题恰好成了最容易被操纵的话题。马科斯在东盟会议上的高调发言,既是给国内听的政治表演,也是向美国、日本等盟友递交的"投名状"。
除了菲律宾,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在会上也成为舆论焦点。她在外交首秀中频频提及南海与东海问题,对中国的海洋活动表示所谓的"忧虑"。在与马科斯的双边会谈中,她呼应了菲律宾的立场,强调所谓"自由开放的印太"。然而,她的发言同样充满矛盾,在强调"法治"的同时,却无视日本在历史上对东南亚的侵略事实。对于许多东盟国家而言,日本在地区安全问题上的"积极姿态"并不令人放心,反而让人联想到上世纪的伤痛。

不过,就在峰会结束当天,菲律宾南部巴西兰省的蒂波蒂波镇爆发了武装冲突,2500户家庭被迫逃离家园。当地政府宣布全镇停工停学,经济活动暂停。菲军方虽然声称这是"家族武装之间的冲突",但这场突发事件恰恰暴露了菲律宾内部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
再往深处看,这场地方冲突其实是菲律宾长期政治生态的缩影。多年来,菲律宾中央政府对南部地区治理乏力,地方军阀和宗教派系势力盘根错节。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长期不均,导致政府政策难以落地。加之经济发展极度不平衡,南部民众普遍贫困,青年人失业率高,极端思想容易滋生。每当菲律宾中央陷入政治危机或外交争端时,这些被忽略的社会问题就会爆发。
因此,菲律宾的动荡并非偶然。峰会期间马科斯高调批评中国,看似是在争夺国际话语权,实则是在掩盖国内危机。东盟国家对此看得很清楚。多数成员国在会议上保持沉默,不愿被马科斯的挑衅带偏节奏。越南虽然与中国存在海域争议,但在峰会期间仍强调通过外交方式解决分歧。印尼、马来西亚、文莱等国家则更关注区域经济合作项目。只有菲律宾不断炒作南海话题,显得格格不入。
相比之下,中国与东盟多数国家的合作仍在深化。无论是在基础设施、能源开发,还是在贸易投资领域,中国都是东盟最大的伙伴。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倡导"共同开发、合作利用",而不是对抗与封锁。中方的立场稳定而清晰,始终坚持通过协商化解分歧,反对外部势力挑拨离间。这种稳健姿态在峰会上再次得到多数国家的认可。而安瓦尔的发言,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立场的呼应。

总体上看,本届峰会的结果虽然平淡,却在细节中展现了区域政治的真实脉动。东盟在动荡中坚持自主,中国继续以稳定者的角色存在,而菲律宾,则在自我制造的喧嚣中越走越孤立。安瓦尔的那句"情况仍在掌控之中",既是对东盟未来的信心,也是一种警示:在这个变幻的世界里,唯有理性与克制,才能换来真正的安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