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火协议墨迹未干,炮火声又起"。10月28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突然下令对加沙实施"强力打击",距离10月10日生效的停火协议才过去18天。这记响亮的耳光,不仅打懵了国际社会,更让加沙民众陷入新一轮恐慌。到底是谁撕毁了协议?战火又要烧多久?咱们得从三把刀说起。

第一把刀:停火协议里的"暗门"
别看协议白纸黑字写着"停火",可里头的漏洞比筛子还多。以色列坚持要求"彻底消灭哈马斯",而哈马斯则要求"解除封锁"。这18天里,双方就像在走钢丝,以色列表面撤军,实则暗中加强情报收集;哈马斯表面遵守协议,暗地里却在重组武装力量。最讽刺的是,协议里压根没写"如何处置袭击事件",这就给了双方互相指责的空间。28日拉法地区那起"未署名"的袭击,就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把刀:谁在拉法放了冷枪?
哈马斯第一时间跳出来划清界限:"我们没干!"可这话说得连自己都心虚。要知道,加沙地带的武装派系多如牛毛,除了哈马斯,还有"杰哈德""人阵"等组织。这些武装分子平时各自为战,关键时候却能抱团取暖。更耐人寻味的是,以色列军方声称袭击者使用了"哈马斯标准装备",但没拿出实锤证据。有分析人士猜测,这可能是某个激进小团体干的,想逼着以色列打破停火;也可能是以色列自导自演,找个由头继续打。

第三把刀:内塔尼亚胡的"政治算盘"
别忘了,内塔尼亚胡正面临着国内政治风暴。反对派天天骂他"对哈马斯太软",右翼政党逼他"强硬到底"。这时候突然下令开火,既能转移国内视线,又能巩固基本盘。

战火重燃?关键看这三点
会不会重燃?得看三个变量:
一是国际社会反应,联合国安理会要是再装聋作哑,以色列可就更有恃无恐;
二是相关国家的调停成效,尤其是特朗普。如果特朗普施压内塔尼亚胡,并威胁哈马斯,再加上其它国家的斡旋,火候还能压一压;
三是加沙民众态度,要是老百姓彻底失望,哈马斯反而能借机扩大支持率,形成"越打越团结"的怪圈。
说到底,这18天停火就像块试金石,试出了双方互信的脆弱,也试出了国际调解的无力。
但愿下一次停火,别再是"18天"的轮回,而是真正的持久和平。毕竟,加沙的孩子已经太久没见过完整的天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