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中国第一艘平甲板电磁弹射型超级航母"福建"舰,于2025年11月5日正式入列服役,这标志着中国海军迈入了三航母时代,也标志着全球海权格局的新变化。当人们统计中国海军的舰队实力时,才猛然发现,这支创建历史只有70多年的年轻海军,已经低调地将水面和水下舰队的规模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强,而且拥有了目前全球作战能力最强的常规超级航母,总规模第二的相控阵导弹驱逐舰群。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平甲板弹射型超级航母,"福建"舰的诸多技术创新与性能优势,使其成为世界海军装备发展史上的重要标杆。与"辽宁"舰、"山东"舰采用的滑跃起飞/拦阻降落构型不同,"福建"舰采用弹射起飞/拦阻降落构型,全通平直甲板的设计让舰载机起降效率得到质的提升。
外界公布的核心参数显示,该舰水线长约300米、宽40米,飞行甲板长约320米、宽78米,吃水约11米,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请注意关键字:余)。这一规模使其超越了此前美国海军的"小鹰"级航母,成为目前全球已知排水量最大的常规动力超级航母,刷新了常规动力航母的吨位纪录。

在关键设备配置上,"福建"舰的技术亮点尤为突出。舰上安装3部电磁弹射器,2部部署于舰首甲板,1部位于左侧斜角甲板,配合右舷舰岛前后的2台大尺寸飞机升降机,大幅提升了舰载机调度效率。斜角甲板角度从俄式航母的7°调整至9°,而实践证明这一角度处于8°~10°的最佳区间,既优化了舰载机着舰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又有效增加了舰岛左侧停机区的可用面积,让甲板作业布局更趋合理。
"福建"舰的舰体设计的优化还体现在细节之处,"福建"舰的舷侧平台面积较山东舰显著扩大,为近防武器和通信设备的安装提供了充足空间。舰尾采用全新设计,设置较宽的横向开口,取消了"辽宁"舰和"山东"舰上的伸缩舷梯与凹陷构造,形成了独有的外观特征。凭借超大吨位和独特设计,"福建"舰不仅远超英法俄等国的现役航母,更摆脱了对美国航母模式的模仿,走出了一条具有东方特色的超级航母发展道路。

"福建"舰的作战效能,离不开配套编队与舰载机力量的支撑。护航舰艇方面,055型万吨大驱、052D型导弹驱逐舰、054A/B型导弹护卫舰、901型大型综合补给舰、093B攻击型核潜艇等构成的护航体系,将为航母提供全方位的防空、反导、反舰、反潜、对陆打击及后勤保障能力,使"福建"舰航母编队具备与美海军航母打击群相近的立体防御水平。
"福建"舰的舰载机配置则涵盖多种机型,根据现有信息推断,歼-15T重型多用途战斗机、歼-35中型隐身多用途战斗机、歼-15DT舰载电子战飞机、空警-600舰载固定翼预警机,以及直-18A 警戒直升机、直-18F或直-20F反潜直升机、直-9S勤务搜救直升机等将陆续上舰,此前公开展出的攻击-21固定翼舰载隐身无人机也会列入部署清单,形成全面覆盖的作战能力。
从建造到海试,"福建"舰的发展历程稳步推进。2022年6月17日,该舰在沪东中华造船厂正式下水,随后进入为期近两年的舾装和泊位作业阶段。2024年5月至2025年10月,"福建"舰先后在渤海、黄海、南海等海域完成九次海试,期间开展了大量科研试验与训练任务,其中电磁弹射起飞与拦阻着舰系统测试备受关注。歼-15T、歼-35、空警-600三型核心舰载机全程参与了起降作业,标志着相关系统与装备已具备实战应用条件。

中国发展航空母舰的厉害之处,在于总体建设发展思想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从"辽宁"舰的艰难摸索,到"山东"舰的自行建造,再到"福建"舰的平甲板电磁弹射常规超级航母的建造,最后到核动力航母的建设。每一步都凝聚着国防工业的不懈努力。现在,轮到中国领跑、制定标准和规则,并推出无数个世界上首款。
多项技术突破让"福建"舰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全球首艘配备电磁起降装置的常规动力航母,全球首艘同时搭载隐身舰载战斗机与常规舰载战斗机的常规动力航母,全球首艘运用电磁弹射与拦阻系统放飞回收隐身舰载战斗机的常规动力航母。这些成就即便让拥有11艘核动力航母的美海军,也不得不对中国海军的技术进步表示认可。
这说明,中国研制发展高端武器装备技术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的军事工业能够根据我国战略需求和作战任务,根据预算和规范要求,选用合适的高端技术,不拖延,不将就,不走偏门,顺利地设计和量产最先进武器装备。

"福建"舰服役后,将大幅提升中国海军的综合作战能力,使中国海军首次拥有在作战样式、技战术性能、兵力配属等方面与美海军相近的海上主战装备。这一装备升级,为中国海军冲破岛链限制、走向深蓝海洋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遏制美日等外部势力干预地区事务、保障国家统一与领土完整筑牢了海上屏障。而"福建"舰的入列服役,并非中国航母发展的终点,而是迈向更强大蓝水海军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