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兄弟姐妹相处,有些事真不能做,做了比丢钱还心疼。
其实很多男人过了六十,都在兄弟姐妹面前栽过"不起眼"的跟头。明明是父母走后最亲的人,却因为一些小事把情分磨淡,等到想弥补时,才发现"有些话一旦说出口,有些事一旦做了,就回不去了"。

首先别争"对与错"。年少时总觉得"理要辩个明白",可六十岁再揪着"那次你没帮我""当年你错怪我"不放,就像攥着一把碎玻璃--你赢了道理,却输了亲情。我爷爷以前总跟他哥哥拌嘴,就为"谁先抢了最后一块年糕",后来爷爷中风,是哥哥每天凌晨去菜市场买新鲜的鱼,熬成汤送到医院。爷爷醒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以前争的那些破事,现在想起来真傻。"其实兄弟姐妹之间,能坐一起喝杯茶、聊聊天,比啥都强,那些过往的争执,早该像风吹烟似的散了。
其次别在经济上"较劲"。有的男人过了六十,总爱在兄弟姐妹面前"亮家底":"我退休金一个月八千""儿子给我买了套大平层",说者无意,听者却可能戳心--要是兄弟姐妹里有还在为医药费发愁的,这"显摆"就成了扎人的针。也别总哭穷,今天说"钱不够花",明天说"孩子要啃老",人家帮你不是义务,不帮又落埋怨。我老家的李伯,总跟姐姐哭穷要接济,后来姐姐偶然知道他藏着二十万存款,俩人情分瞬间就淡了。老话"财不露白"不是小气,是给亲情留余地--财富是身外之物,兄弟姐妹能好好吃饭、不红脸,才是真福气。
更别插手兄弟姐妹的小家庭。六十岁的人总觉得"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多",看到兄弟姐妹的孩子"不考公务员""晚婚",就忍不住指手画脚:"我当年要是你,肯定不这么选"。可每个小家庭都有自己的活法,你觉得对的路,未必适合人家。我同事的爸爸,总干涉妹妹家"该不该生二胎",今天劝"趁年轻多生一个",明天说"不生以后会后悔",最后妹妹干脆不跟他来往了,说"我家的事,您少操心"。其实兄弟姐妹的小家庭,就像别人家的菜园子,你可以送点菜,却不能伸手拔草--适时闭嘴不是冷漠,是尊重,能一起过年吃顿团圆饭,就比啥都强。
也别把委屈全憋心里,更别瞎诉苦。有的男人把"硬汉"当到底,老伴走了、孩子不省心,再难也不跟兄弟姐妹说,闷出心病;有的却把兄弟姐妹当"情绪垃圾桶",天天说自己的苦,忘了人家也有烦心事--孙子要带、自己身体也不好。前阵子楼下王大爷老伴走了,他跟弟弟哭诉了一次,弟弟陪着他走了好几段夜路,后来王大爷就自己去公园下棋、学书法,说"不能总把苦给人家,人家也有自己的难处"。家人之间不是"必须互相扛债",而是"能一起笑,也能偶尔分担哭"--适当诉苦是亲近,没完没了诉苦就是负担。
最后别翻旧账,也别逞强或示弱。有的男人过了六十,总爱提"几十年前你借我五十块没还""那次你没帮我打架",像揭伤疤似的,把好好的亲情搅得稀碎;有的要么硬撑"我啥都好,不用你管",明明退休金不够花,却不肯说一句;有的又故意示弱"我过得差,你得帮我",把亲情当成索取的筹码。《岁月神偷》里说"人面对世事,无论年纪多大,都要学会顺其自然",跟兄弟姐妹相处也是如此--不用装强,也不用卖惨,你退休金少点没关系,他孩子普通也没啥,大家都是"同根生",互相扶着走就好。
其实男人过了六十,跟兄弟姐妹相处就像品老茶--不用追求多浓烈,只要清淡回甘就好。父母走了,兄弟姐妹是唯一能跟你聊"小时候摸鱼掉进池塘""一起偷摘邻居家桃子"的人,那些争对错、比钱财的事,比起这份血脉情,真的不值一提。
余生不长,别在兄弟姐妹面前做那些"后悔事"。守着分寸,藏着善意,能一起唠唠家常、晒晒太阳,就算日子普通,也是晚年最踏实的幸福--毕竟,这世上能从少年陪你到白头的,除了老伴,也就这几个同根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