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平定后,皇帝问他要什么赏赐,他竟要枕着皇帝膝盖睡觉
安史之乱打了八年,安禄山一开始把唐朝打得节节败退,为啥最后还是输了?因为唐朝藏着个关键人物--李泌。
这人特别反常,明明靠谋略能帮唐朝稳住局面,却死活不肯当官,只愿以山人身份出主意。更让人意外的是,平定叛乱后他不要金银、不要爵位,只提了个奇怪要求:想枕着皇帝的膝盖睡一觉。这李泌到底是谁?为啥放着大官不做,偏要搞这些操作?
李泌小时候是真的神童,七岁就能写文章,老家没人不知道他的名声。公元728年,唐玄宗听说有这么个厉害的小孩,专门让人把他接到长安。
那天唐玄宗正跟宰相张说下棋,见了李泌就想考考他。张说盯着棋盘,让李泌以棋盘、棋子、落子对弈为题作赋。李泌听完当场就说出赋的内容,不仅贴合主题,还透着远超年龄的聪慧。唐玄宗当场夸他是奇才,还特意关照李泌家人,让他们好好培养这孩子,把他家纳入"东宫官属"的供养名单,方便他日后学习。
李泌的名声很快传到其他大臣耳中,宰相张九龄专门请他到家里做客。当时一起被请的还有严挺之和萧诚。
严挺之为人正直,看不惯萧诚阿谀奉承的做派,就劝张九龄别跟萧诚走太近。张九龄没当回事,还打算派人去催萧诚。这时候李泌用委婉的话劝谏,这让张九龄瞬间醒悟,赶紧向李泌致歉,还亲切地称他为小友。除了张九龄,张廷珪、韦虚心等官员也很赏识他,但李泌对这些官场往来没兴趣,心里总琢磨着学问与修行。
长大后的李泌学问更扎实,可他一点不想当官。别人寒窗苦读是为了科举入仕,他却整天抱着《易经》研究,还迷上了神仙方术,想探寻长生之道。后来他经常跑到嵩山、华山、终南山隐居,寻访隐士、研究炼丹术。
不过皇帝的命令他还是听的,唐玄宗后来召他回长安,让他给太子李亨讲解《老子》。李泌对《老子》研究极深,讲课时条理清晰,太子特别喜欢听他讲课,两人也因此结下深厚情谊。
可在宫里待久了,李泌看不惯杨国忠、安禄山的所作所为。杨国忠专权跋扈,安禄山暗中积蓄力量,李泌就写了首诗暗讽他们的野心。杨国忠看后特别生气,找了个借诗影射朝政的由头,把李泌贬到蕲春郡。李泌没辩解,干脆离开朝廷,跑到山里继续研究他的修行之道--要是天下一直太平,他或许会一辈子做个隐居的方士,可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叛,唐朝军队节节败退,唐玄宗仓皇逃出长安。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就是唐肃宗。唐肃宗一登基,就想起当年给自讲课的李泌,派人四处寻找,最后在灵武附近的山中找到了他。唐肃宗想让李泌当宰相,帮自己平定叛乱,可李泌坚决不同意,说自己只想当个山人,做皇帝身边的宾客就好。唐肃宗没办法,只好答应,让他以宾客身份留在身边,参与军政谋划。
李泌虽没官职,却成了唐肃宗最信任的人。他提出的战略,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关键--具体来说,就是避开叛军初期锋芒,先派郭子仪、李光弼分兵进军河北,切断叛军前后联系,分散其兵力,再逐步收复失地。
当时郭子仪、李光弼等将领,正是照着这个思路打仗的。比如叛军占领长安后,李泌建议唐肃宗不要急着收复长安,先派军袭击叛军的后勤补给线,再派兵夹击洛阳,避免跟叛军主力硬拼。这招果然奏效,很快扭转了战局,为后续收复两京打下基础。
可李泌的受宠,让宰相崔圆、宦官李辅国等人很眼红,这些权臣怕李泌在皇帝面前说自己的坏话,就经常在唐肃宗耳边说李泌的不是,想把他赶走。唐肃宗没信这些话,还把权臣告状的事告诉了李泌。李泌没跟权臣计较,却萌生了归隐的念头--他清楚官场争斗的复杂,不想卷入其中。
公元757年,唐军收复洛阳,唐肃宗说要好好奖赏李泌,封他高官、给他封地,可李泌啥都不要,只提了个要求,他说他不吃五谷,也没有家室,官职和封地都不想要。之前帮陛下谋划,只是尽一份为国效力的心意。现在京师收复,他只想枕着陛下的膝盖睡一觉,之后让钦天监报告客星犯帝座,惊动一下天文,这样就够了。
李泌提这个要求,就是想效仿严光,用这种委婉的方式表明自己不想留在官场的决心。唐肃宗真心想留他,可李泌态度坚决,最后还是让他回了衡山隐居,还特意下旨给李泌在衡山建了端居室,供他修行。
后来唐代宗、唐德宗时期,朝廷遇到难题还会找李泌出山。唐代宗时,吐蕃入侵长安,李泌被召回辅佐平乱;唐德宗时,藩镇叛乱、外敌入侵,李泌再次出山,官至宰相,帮着稳定政局、调和矛盾。但每次危机解除后,他还是会提出辞官,始终保持着对官场纷扰的警惕。
李泌的一生,活得特别清醒。他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不贪慕功名利禄;能在乱世中力挽狂澜,却始终坚守对自由的追求。他研究神仙方术,并非真的想长生不老,更多是借修行避开官场争斗;他帮唐朝平定叛乱、稳定政局,不是为了当官掌权,而是出于对国家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