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陈思佳】美国无端对中国船舶加征港务费后,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香港《南华早报》10月21日发文称,这场港口费争端已经波及全球航运业,业内人士预计,尽管美国额外收取的费用增加了航运公司的压力,但中国领先的造船业依然具有优势。
全球最大的集装箱船船东之一、加拿大航运公司塞斯潘集团(Seaspan)已表达对中国造船业的信心。该公司过去四年里订购的170多艘船中,有158艘由中国造船厂制造,总造价约为208亿美元。
塞斯潘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陈兵在上海参加"2025北外滩国际海运论坛"时表示:"撇开地缘政治因素,中国造船厂在产能、价格、质量和交付可靠性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他指出,随着航运业逐渐向减碳和更环保的燃料转型,中国的优势可能进一步扩大。
近年来,航运业一直在努力用液化天然气和甲醇等低排放燃料取代传统的石油燃料。航运业还在关注绿色甲醇,即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捕获的碳生产的甲醇。如果绿色甲醇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航运业计划采用这种燃料。
陈兵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装机容量领先全球,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中国还拥有充足的生物质资源,生产绿色甲醇的成本可能仅为欧洲的一半。他表示,新能源时代为中国提供了加强能源安全,并在全球能源供应和定价方面提升影响力的机会。
陈兵透露,塞斯潘集团已将改造现有船舶列为战略重点,以确保在役船舶能够充分发挥低碳性能潜力,在未来具备使用绿色燃料的能力。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改造都是在中国造船厂进行的。
中远海运集团董事长万敏也表示,绿色转型是航运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2024年,中远海运订造和新增的运力中,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船舶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同时对原有船舶也开始改装。
10月20日,山东青岛港 IC photo
万敏表示,中远海运将进一步加强与上海、鹿特丹等国内外港口的创新合作,共同打造更多的绿色航运走廊、绿色航运枢纽和绿色燃料加注中心。
克拉克森研究公司董事总经理、全球负责人史蒂夫·戈登在论坛上说,受到一系列不利因素影响,今年全球贸易增速预计将略有放缓。但必须结合去年的背景来看待放缓--去年是15年来货运周转量增长最强劲的一年。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仍是航运业最大的市场,约31%的海运量与中国相关,而美国这一比例仅12%。
他认为,美国挑起的关税战干扰了全球贸易和航运,但也创造出了机遇,"关税是一个重要问题,但我们必须记住,近90%的海运贸易目的地并非美国,全球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市场。"
中国交通运输部党组成员、副部长付绪银在论坛上表示,2024年,全国水陆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5%,完成水陆货运量98.1亿吨、港口货物吞吐量17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3.3亿标准箱,同比分别增长4.7%、3.7%和7%。今年1~8月,三大指标继续保持增长,同比增幅分别为3.8%、4.4%和6.3%,有力支撑国内经济与外贸发展。
工业和信息化部上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保持全球领先。造船完工量3853万载重吨,同比增长6.0%;新接订单量666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23.5%;截至9月底,手持订单量2422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5.3%。
今年1月至9月,中国造船三大指标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总量的53.8%、67.3%和65.2%,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7.3%,63.5%和58.6%。
相比之下,美国一直在与造船业的衰弱作斗争。目前,美国在全球商用造船中占比不到1%,远低于中国。为"遏制"中国,美国总统特朗普挑起港口费争端,宣布从当地时间10月14日起对停靠美港的中国及中国建造船舶征收额外的费用。
但英国路透社9月发文指出,尽管美国针对中国船只征收所谓港口"服务费",企图遏制中国的海事主导地位,但全球航运公司仍在全速向中国造船厂订购商船。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研究员布莱恩·哈特(Brian Hart)表示,航运公司基本上仍在按常规开展业务,"到目前为止,这些政策似乎没有显著导致航运公司将订单从中国转移。"
为回应美国无端对中国船舶加征港务费,中方已采取反制措施,10月14日起正式开始对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4日表示,美方措施是典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行为,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违背《中美海运协定》平等互惠原则,赋予相关国家航运和造船企业不公平竞争优势,构成对中国航运、造船等产业的歧视性做法,严重损害中国相关产业利益。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已于10月10日宣布将对涉及美国旗、美国造、美国公司拥有、参股或经营等美国元素的船舶收取特别港务费。
发言人强调,中方在相关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一贯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中方敦促美方纠正错误做法,与中方相向而行,通过平等对话协商方式解决双方关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