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字头上一把刀,夏季温度一旦飙升,就成了无情的催命符。一名35岁男子在工地热死的消息让人不寒而栗。炎炎夏日下,工地上人们拼死拼活地干活,即使汗如雨下也得扛着烈日继续工作,因为老板手里的催工单比烈日更毒。

热射病悄然袭来,成为夏季的隐形杀手。这位工人的逝去不禁让人思考:在高温环境下,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

热射病:炎炎夏日的致命威胁

夏季高温来袭,热射病成为不容忽视的严重健康威胁。热射病是热相关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当人体核心温度超过40℃,伴随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时,就可能发生热射病。这不是普通的中暑,而是一种致命的医疗急症,死亡率高达50%-70%。

酷暑难耐的夏天,体温调节机制可能会失灵。人体正常情况下会通过出汗来散热,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过大,人体出汗能力下降,或者水分补充不足时,体内热量无法及时散发,体温就会迅速升高。

高温环境下长时间工作的人群,如建筑工人、户外作业人员、运动员等,都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夏季因高温导致的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其中热射病占比较大。

特别是在建筑工地、农田等户外作业场所,热射病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场所。工人们顶着高温作业,再加上缺乏必要的防护措施和休息时间,身体健康面临严峻考验。

识别热射病的警示信号

热射病来临前,身体通常会发出警告信号。轻度中暑时,人会感到头晕、乏力、口渴、多汗,这时如果及时休息降温,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一般不会发展成热射病。但如果这些症状被忽视,持续在高温环境中工作,就可能发展为热射病。

热射病典型表现包括:体温急剧升高(超过40℃),皮肤灼热发红或苍白,呼吸和心跳加快,血压下降,严重头痛,意识模糊,甚至出现幻觉、谵妄、抽搐和昏迷。更为危险的是,热射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出汗停止的情况,这意味着身体的温度调节系统已经崩溃。

热射病的发生往往很突然。一名工人可能刚才还在正常工作,下一刻就倒在地上。这也是为什么及时识别前驱症状如此重要,可以在病情恶化前采取措施。

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热射病患者在发病前都出现过头晕、恶心、乏力等前驱症状,但由于知识缺乏或工作压力,没有及时停止工作并寻求帮助,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高温下的自救与互救

面对高温天气,预防永远胜于治疗。避免在一天中最热的时段(通常是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进行户外活动。如必须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应采取轮换制,确保每人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水是生命之源,在高温天气里更是如此。适当补充水分是预防热射病的关键。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因为口渴已经是轻度脱水的信号。建议每15-20分钟喝一次水,每次约250ml。电解质饮料对于长时间在户外工作的人来说尤为重要,可以补充汗液中流失的钠、钾等电解质。

着装也很关键。选择透气性好的浅色、宽松衣物,可以帮助身体散热。必要时可佩戴防晒帽和防晒用品,减少阳光直射。

一旦发现同事有热射病症状,应立即采取行动:

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处,解开或脱去多余衣物。用冷水浸湿毛巾敷在患者额头、腋窝、颈部、腹股沟等大血管经过的部位,帮助降温。如有条件,可用冰袋辅助降温,但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同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

热射病是医疗急症,需要专业医疗救治。家庭降温措施只是急救的第一步,不能替代医院治疗。

工地安全与法律保障

炎炎夏日,工地上的工人们往往是最脆弱的群体。为保障工人安全,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当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时,用人单位应当采取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工作时间,不得安排室外露天作业。气温达到40℃以上时,应当停止室外露天作业。

遗憾的是,现实中许多工地并未严格执行这些规定。工期紧、任务重、赶工期等压力下,一些老板不顾工人健康,强行要求高温作业。这种情况下,工人们应了解自己的权利,必要时可向当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举报。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因工作环境或者工作强度导致的急性职业病,包括热射病,可认定为工伤。一旦发生热射病,工人及家属应及时申请工伤认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高温津贴也是工人应得的权益。根据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

工人朋友们要记住:生命第一,任何工作任务都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生命只有一次,面对高温天气,我们每个人都应提高警惕,做好防护。

对工地管理者来说,严格执行高温作业规定,科学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充足的防暑降温物资,是对工人生命负责的表现。对工人自身而言,了解热射病知识,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勇于维护自身权益,才能在炎炎夏日保护好自己。

高温无情人有情,让我们共同努力,不再让悲剧重演。每一位劳动者都应得到尊重和保护,让他们能够安全健康地工作,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