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2日,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出面抱怨称,中国在出台稀土出口管制新规之前没有提前告知,"这是一种权力攫取"。他还对外爆料称,美国方面试图紧急联系中方进行通话,但被拒绝了。
看似一句抱怨,背后其实暴露出美国对中方反制手段的措手不及。长期以来,美国习惯于在贸易议题上"动嘴不动脑",先威胁、再讹诈,最后希望对方让步。但如今中方的反应干净利落,不再解释、不再陪演,只按规则办事。电话没接,其实就是最直接的信号:中方没兴趣再听美国讲那些老套的"合作之道"。
而在格里尔上电视抱怨的同一天,特朗普和副总统万斯也急忙出面安抚舆论。特朗普嘴上说着"美国想帮助而非伤害中国",一副"我其实很好说话"的姿态,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发文,"别担心中国,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问题是,这话谁还信?就在两天前,他才宣布要重新对华加征关税,吓得美股当天蒸发了2万亿美元。纳指、标普、道琼斯齐跌,华尔街一夜之间哀鸿遍野。要知道,这可不是中方干预的结果,而是美国总统自己嘴一张,市场就跟着掉进坑里。
说白了,特朗普的强硬往往是表演性质的。过去几年,每次放狠话之后,他总会找个借口退缩,华尔街甚至都给他起了外号"TACO",意思就是"特朗普总是退缩"。这次的情形其实如出一辙。他在电视上强硬喊话,说中国不合作,说要惩罚中方,但转头又在社交平台上放柔声,说希望合作。前脚还在威胁,后脚就开始安抚市场,这种反复操作已经让美国商界和盟友都看得眼花。
从根本上说,美国现在陷入了自我矛盾。一方面,他们想逼中国在贸易上让步,好重新夺回所谓"主导权";另一方面,他们又怕过度施压后,市场崩盘、通胀加剧、选票流失。于是,特朗普政府就陷入了尴尬的循环:先挑事,再装可怜,最后再退缩,这一套操作在国际舞台上已经被看穿。
中方态度其实很明确:你想谈可以,但得尊重、得平等,不能一边喊合作一边打压。商务部发言人后来也直接回应了,说动辄以关税威胁,不是与中方相处的正确方式,中国不愿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换句话说,中国不是在闹情绪,而是在告诉美国:你自己把合作的大门锁上了。
而当特朗普还在纠结是否加税时,美国另一部门的"动作"更直接。联邦通信委员会突然宣布,以"国家安全风险"为由,强制电商平台下架数百万件中国产品。包括华为、中兴、海康威视、大华在内的多个企业的电子设备、摄像头、智能手表都被列入禁售清单。其主席卡尔还煞有介事地说,这些产品可能被中国"用来监视美国人"。
这类指控其实已经听腻了,每当美方想打压中国科技企业时,"国家安全"就是他们的万能借口。可问题是,美国拿不出证据。早在特朗普上一个任期,联邦通信委员会就要求美国运营商把中国通信设备从网络中剥离。结果,美国自己的电信商算了一笔账:仅拆除成本就接近50亿美元,政府根本补不起。更讽刺的是,美国说要封禁"未经授权的产品",但这些产品中的大多数,其实早就通过了认证。换句话说,美国是在自己打自己的脸。
而中方对此当然不可能坐视不理,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记者会上明确表示,美方一再出台针对中国的限制措施,严重损害中方利益。中方敦促美方纠正错误,以两国元首共识为引导,通过对话解决分歧。如果美方一意孤行,中方也会采取坚决反制。中方的态度没有模糊空间:你要玩极限施压,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如今的中美关系,已经不再是单向的"听令"与"让步"。中方没有义务接下每一次"电话外交",尤其当那通电话只是为了施压而非沟通。美国想在经济上继续"拿捏"中国,可能还会继续出牌,或加关税,或搞技术封锁,或打"安全牌"。但事实证明,每次他们这样做,都会逼得中国更快地完善自己的体系,最终让美方的工具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