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解决安世半导体出口问题,荷兰却心态崩了。

在中美会晤之后,荷兰干了一件非常抽象的事情,那就是一边装模作样地对中企恢复芯片出口的决定表示"欢迎",一边转头又栽赃,说中企生产的产品无法保证质量达标。

"欢迎"的话,是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说的;无法确认"质量标准",是被荷兰把持的安世总部更新的声明里说的。

为什么荷兰会干出这么自相矛盾的事情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捋一下中企的恢复出口是个什么流程,就知道了。

根据目前中国商务部给出的说明,我们确实批准安世在中国的封装厂恢复一部分对外交付渠道,但这些渠道,并不是面向安世荷兰总部的,而是直接和美欧企业对接的。

美欧企业要拿到芯片,得向中国商务部交申请,经由中方批准,然后再从中国工厂拿货,全程不关荷兰总部的事。

所以,荷兰现在跳出来对这件事指指点点,纯属给自己加戏,让全世界看笑话。

但对于荷兰来说,如果不加戏,他们就彻底完蛋了。

安世荷兰总部的那份声明,除了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之外,其实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荷兰,以及荷兰背后的欧盟,对失去"标准制定权"的恐慌。

为什么安世的大部分芯片产能在都在中国国内,但欧洲仍保留总部?主要就是因为,欧盟手里掌握着规则制定权。

说白了,就是欧洲给进入市场的芯片制定了各种条条框框的规则,把总部放在欧洲,有利于企业熟悉这些规则、缩短认证流程,更快地把产品投送到欧洲市场。

安世荷兰总部说无法保证中国封装厂交付的芯片是否符合"标准",说的其实就是这套"欧洲标准"。

这些规则,归根究底,就是欧洲这群国家利用自己殖民时代积累起的"先发优势",制定的霸王条款。

但是,中国一直很讲道理,也很尊重欧洲,所以过去,我们是会支持企业按照他们的这套规则来经营布局的。

但问题是,荷兰这次的吃相实在是太难看了。

既然欧洲把自由贸易的遮羞布都扯下来,连冷战时代制定的、过去从来没动用过的法律都顶在头上当"尚方宝剑",那就别怪中国拉着自家企业另起炉灶了。

没了产能,荷兰再怎么给自己加戏,它口中嚷嚷的所谓"标准",也只是废纸一张。至于只会狺狺狂吠的安世荷兰总部,更是只会彻底变成一个空壳。

当然,安世荷兰肯定会试图自救,前阵子就传出他们正在联系东南亚国家,希望扩建厂房的消息,还扬言"一年后替代中国产能"。

但以欧洲的办事效率,从投资到投产,按照最乐观的情况估计,也得需要至少三年。

到时候,他们的目标客户,早就被安世中国抓在手里了,欧洲的"规则制定权",也已经转移到中国商务部手里了。

直接对"规则"下手,这才是这一轮博弈中,中国对付荷兰最狠的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