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九月廿四,再过八天立冬节气就结束了。最近天气变化的确特别快,前几天还在穿短袖,忽然迎来一场冷雨,被台风"凤凰"扫了一遍,气温骤降,随手得加一件外套。这种温度转折让人不禁想起老祖宗留下的那些关于九月廿四的农谚,说得清清楚楚:这一天的天气,往后整个冬天什么样,已经给你提前打过样了。
那么,"九月廿四雨,牛羊冻死鼠",到底是不是在预告今年会有一个格外寒冷、难熬的冬季?很多地方流传的说法都指出,这一天的雨,是寒冬的报警信号。一旦遇上阴冷潮湿,那真得要抓紧安排御寒、备料,提前做好各方面准备。

一、九月廿四为何这么关键?
进入深秋,马上就要到小雪、大雪的节气转换点,气候很容易从凉爽跳到透彻心扉的冷。九月廿四正好处在由暖入寒的重要时间段,这时候的大气情况通常会对冬天气候形成示范效应。"立冬七日变天下",就是指这几天的气候,会影响后面几个月的冷暖尺度。
古人农谚中有种说法:"九月廿四阴,一冬冷钻心。"意思就是,如果当天没有阳光,天色阴沉,那冬季就会异常严寒,冷上加冷;如果这日下起雨,更是加重了寒意和湿气的堆积,后续可能频繁极端降温,腊月大雪层层叠叠。说得再直白一点,九月廿四这天变天或者遇雨,并非表面上的"赶巧",其实是冷空气活动进程的前哨。

二、谚语真的准吗?实际怎么用?
以现在的科学视角来看,这些经验式谚语并不是百分百准确的天气预报,但统计回看,它们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这个时令之间的气流调整、气团撞击,很容易决定整个冬天的基本冷暖格局。比如,"九月廿四落了雨,寒冬腊月雪封门",就是形象描述后续大量降雪、持续低温的画面。实际生产中,碰到九月廿四下雨,大多数农村家庭都会多囤草料、多修鸡窝牛圈,把保暖装备提前翻出来,不怕一万、只怕万一。
还有一句很夸张的说法--"九月廿四西北风,冻死塘里老鳖精"。硬气的干冷西北风一吹,预示接下来不仅冷得厉害,而且持久,连耐寒的水生动物都抗不过去。农民自己总结:"雨打九月廿四,棉衣需穿三斤絮",此时如果该下雨没下,大家都松口气,该干啥干啥;但下雨了,就得把御寒物资加码,厚衣服、多被子,全家人都得防着点。

三、今年的九月廿四到底冷不冷?
结合近几天的情况,各地有所不同。当"凤凰"台风经过,许多沿海省市零零星星拍了几阵小雨,气温明显下跌。而对于北方、中西部,部分地区也受到了冷空气补充,早晚温差加大,有些地方在九月廿四刚好遇上阴天或小雨。根据这些现象推断,今年冬天很可能是偏冷走势,尤其对于出了本日下雨的地区,建议家里真的要做足准备了。
首先,畜牧业户得提前计划冬季草料与饲料储备,牛羊羊圈如果漏风、保温不到位,损失会比较大。其次,农民朋友要留心冬季作物,尤其麦子、油菜等,对低温冻害尤为敏感。如农谚所说,"九月廿四雨雪临,来年麦子空秆林",有些年份严冬直接影响小麦返青和来年收成。如果存粮和御寒没备好,过冬压力不小。

四、日常生活的小妙招--应对寒冬其实不难
面对可能到来的"严冬",普通家庭也不必太慌。记住几个实用建议:
1. 衣柜里的羽绒服、棉袄可以提前找出来晾晒修补,旧衣服翻新一下,关键时候很有用;
2. 家中门窗缝隙要检查,如果玻璃有漏风处,可贴上保温条或填补胶带;
3. 老人孩子抵抗力弱,要常备热水袋、电热毯之类小物件,提前查漏;
4. 往厨房备些高热量食材,比如红薯、羊肉、黑米一类的,都能增加体能抗寒;
5. 家里如果有炉灶、壁炉、电暖器,要提前检测安全,有条件的多准备点木柴煤炭。

最后,"不怕九月廿四晴,就怕这天雨淋淋"。如果你的家乡今年九月廿四遇上了雨、阴或冷风,那么大家务必提高警惕,做好冬季生活的各项物质和心理准备。毕竟,传统谚语不是无的放矢,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养殖农业,未雨绸缪总不会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