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访华专机前,马克龙有个大胆的计划,想让中国成为G7"拼图"?美欧态度突变,中方有言在先
据看看新闻报道,彭博社11月中旬的一则独家报道,让本就暗流涌动的国际局势再添变数。法国总统马克龙计划于12月5日至6日访华,议程涵盖能源、贸易与俄乌局势等核心议题,却在中方尚未回应之际,抛出了更具冲击力的构想--邀请中国出席2026年法国轮值主办的G7峰会,甚至推动将七国集团扩展为G8,让中国成为这一西方传统俱乐部的"新拼图"。这一消息并非空穴来风,马克龙已与德国就此达成共识,而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在今年6月就曾表态"不介意让中国加入G7",美欧在这一议题上的态度转变,瞬间引发全球舆论热议。
要理解这波操作的玄机,得先看清G7如今的尴尬处境。这个曾主导全球经济与政治议程的"富国俱乐部",早已不复当年之勇。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国家的经济总量早在2010年就已超越G7,如今差距持续拉大,G7占全球GDP的比重已跌至30%以下。更讽刺的是,这个标榜"民主联盟"的机制,近年来逐渐沦为政治作秀的舞台,峰会公报里充斥着对他国事务的指手画脚,从南海问题到台湾议题,从人权指责到单边制裁,真正的经济合作与全球治理议题反而被边缘化。刚结束的G7峰会上,各国依旧老调重弹妄议涉华议题,遭中国外交部严厉驳斥,足以见得其内部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与零和博弈思维。

马克龙此时抛出邀华入G7的提议,绝非一时兴起。这位一直高喊"欧洲战略自主"的法国总统,心里打着一本精明的算盘。欧洲在中美两极格局下的边缘化趋势日益明显,特朗普抛出的G2议题更是让G7国家颜面扫地。马克龙深知,要打破美国在G7的绝对主导地位,要让欧洲在中美之间掌握更多筹码,引入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工业国是最直接的办法。
国内的政治压力也让马克龙急需一场外交突破。法国国内养老金改革引发的抗议余波未平,"黄马甲"运动的阴影仍在,总理频繁更迭,马克龙的支持率长期徘徊在30%左右。在国内治理陷入困境的情况下,通过一场高调的外交行动转移民众视线,塑造自己"积极有为的大国领袖"形象,无疑是性价比极高的政治操作。更何况,马克龙2023年曾试图参加金砖峰会却因俄罗斯反对而未果,如今法国作为2026年G7轮值主席国,在嘉宾名单上拥有最大话语权,这让他有了再次尝试"大国平衡"外交的绝佳机会。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马克龙的计划从一开始就面临多重阻碍,首先是G7内部的分裂。德国明确支持这一提议,认为能平衡特朗普上台后的不确定性,但日本和加拿大态度冷淡,意大利直接表示反对,英国因国内事务无暇顾及,而最关键的美国至今未正式表态,仅称"会研究并与盟友协调"。特朗普团队内部对此分歧严重,有人主张邀请中国来现场施压,有人则担心这会给中国"站台",这种内部撕裂让G7很难形成统一意见。要知道,G7的决策机制向来需要成员国一致同意,只要有一个国家明确反对,马克龙的构想就难以落地。
更核心的问题在于,中国根本没有加入G7的理由。G7的本质是美西方主导的排他性机制,其试图构建的"新国联"秩序,与中国倡导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背道而驰。美国当年推动G7转型,就是想凭借其在金融、科技、高新产业领域的优势,取代联合国的部分职能,俄乌冲突中G7对俄实施的极限制裁,就是这种霸权逻辑的集中体现。中国若加入G7,无异于认同这种以意识形态划线、以霸权规则主导的国际秩序,这与中国坚持的多边主义、公平正义原则完全相悖。更何况,G7峰会多年来持续炒作涉华敏感议题,中国若出席峰会,岂不是要坐在台下听任他人指手画脚?2020年特朗普曾提议扩G7邀华,就被中方直接拒绝,如今历史不会重演。

中国外交部11月13日的表态已经说得很清楚:注意到相关报道,支持包容性多边主义,G20才是讨论全球经济治理的合适平台。这番话言简意赅,既表明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支持,也隐晦点出了G7的排他性弊端。对中国而言,金砖国家、上合组织、RCEP等机制更符合多极化趋势,这些平台秉持平等协商原则,聚焦务实合作,远比G7的政治秀更有价值。中国早已不需要通过加入某个西方俱乐部来证明自己的国际地位,如今的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拥有足够的话语权,犯不着去挤G7那张越来越小的桌子。
马克龙其实心里也清楚,中国加入G7的概率微乎其微。他这番操作更像是一场"外交试探",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表演。通过放出邀华消息,既展示了中法关系的升温,又向美国传递了"法国有独立外交空间"的信号,还能在国内赚足外交活跃的名声,可谓一举多得。即便最终计划不了了之,马克龙也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政治目的。
说到底,马克龙的大胆计划,本质上是西方霸权体系衰落背景下的一次挣扎。G7试图通过吸纳中国来维持自身影响力,却忘了中国早已走上更广阔的多边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