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025年11月15日,由美国联邦政府道德办公室(OGE) 公布的一份文件,直接把特朗普推上了风口浪尖。
文件显示,从8月底到10月初,不到两个月时间内,特朗普一口气做了175笔金融投资,买的全是债券,最低花了8200万美元,最多超过3.37亿美元,差不多平均每天都要做3笔交易。
他买的都是啥"宝贝"?

专挑"政策受益股",债券买的全是"自己人"
特朗普买的不是股票,全是稳当的债券,主要分两类:一类是市政债,就是州政府、县政府甚至学区发的债,相当于把钱借给公共机构,风险特别低。
另一类是公司债,公司债里挑的都是沾了他政策光的企业。
比如,政府在他的推动下先买了英特尔的股份,他跟着就购入英特尔的债券;
还有高盛、摩根大通这些华尔街银行,因为他放松了金融监管而受益,也成了他的投资目标。
甚至博通、高通这些芯片公司,家得宝这样的零售商,都在他的持仓名单里。
简单说,他买的不是随便什么债券,全都是跟着自己政策吃肉的"潜力股"。
押注降息稳赚差价,催降息藏着"私心"
为啥特朗普痴迷买债券?
核心就一个:赌降息。
债券有个简单逻辑,利率降了,手里的旧债券就值钱了。
比如,你花100块钱买了个每年3%利息的债,要是以后降息,新债只能给2%利息,那你手里的旧债自然就成了香饽饽,能卖个好价钱。
特朗普其实心里门儿清,自己天天催美联储降息,只要降息一落地,他这3亿多的债券持仓就能躺着升值。
而且他不仅口头催,还通过任命美联储理事、公开施压等各种方式逼宫,最新的通胀数据刚出来,他就急着喊话"该降息了",这背后很难说没有自己的利益考量。
毕竟,降息不仅能刺激美国经济、帮他拉选票,还能直接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一箭双雕的买卖,谁不乐意?
更让大家担忧的是,这事儿把"公私不分"的操作撂到了台面上。
公私边界模糊,利益冲突引争议
按美国的规矩,总统为了避嫌,通常会把资产交给独立机构搞"盲信托",自己啥也不管,避免制定政策时偏袒自己的投资。
但特朗普偏偏不这么干,他的资产交给了长子和公司元老打理,自己却是唯一受益人,想改规矩随时就能改,相当于资产控制权还在自己手里。
现在的特朗普,一边当总统定政策,一边大量买进受益于这些政策的债券,难免会让人多想:他推动金融放松是不是为了让银行债升值?
他支持芯片产业是不是为了自己的持仓赚钱?
就算他说自己不插手投资决策,这种政策和个人财富深度绑定的情况,也实在难逃瓜田李下的嫌疑。
就像裁判一边吹哨,一边还押了某支球队赢,比赛的公平性能不让人怀疑吗?
不过也别觉得,他这波操作就稳赚不赔。
最近美国政府停摆结束,市场对12月降息的预期已经降温,10年期美债收益率都涨到4.15%了。
债券不是短线炒作的东西,他才买了1到3个月,短期根本赚不到啥大钱。
而且未来通胀能不能稳住、降息能不能顺利落地,都是未知数,要是降息节奏没跟上,他的债券也可能面临波动。
说到底,特朗普这175笔债券投资,表面看是稳健理财,实则是把个人财富和国家政策绑在了一起。
他急着降息,既是为了美国经济和自己的政治前途,也藏着让自己资产升值的小心思。
这种模糊了公共决策和个人利益边界的操作,难面会引发争议。
毕竟,作为总统,首先得守住"公是公、私是私"的底线。要是政策制定总想着给自己的投资铺路,那政府的公信力可就真站不住脚了。
至于他能不能靠降息让3亿债券大赚一笔,现在还不好说。但这种"公私纠缠"的操作,已经给美国的政治伦理出了一道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