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想要的中国终于给了!铁板一块的欧洲,被中方打出一个"缺口"?中欧关系迎来新变数?

据澎湃新闻报道,2025年11月,身高1.97米的西班牙国王费利佩六世踏上了时隔18年的访华之旅。这位无实际行政权力的王室元首,收获了中国最高规格接待,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的罕见举动,搭配10份涵盖经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合作文件,在全球格局重塑的节点上释放出震撼信号。恰逢中西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这场访问早已超越礼仪范畴,成为观察中欧关系走向的关键窗口。

西班牙的选择耐人寻味。作为北约成员国,它拒绝了美国要求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5%的施压,在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关税争议中公开反水,从最初的咨询性投票赞成转为最终的弃权,用实际行动拒绝卷入"阵营对抗"。布鲁盖尔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丽西亚·加西亚-埃雷罗一语道破天机,西班牙左翼政府与中国加强关系,本质是应对与美国关系恶化的策略性对冲。美国特朗普政府曾因军费不达标、加沙问题分歧威胁制裁西班牙,财长贝森特更是危言耸听称西班牙与中国走近"如同自割咽喉",这种霸权式施压反而让西班牙更加坚定了战略自主的决心。

中国给出的回应精准命中西班牙的核心诉求。宁德时代斥资41亿欧元建设的超级电池工厂,奇瑞汽车在巴塞罗那自贸区的生产基地,远景能源推进的可再生能源项目,不仅为西班牙带来大量就业岗位,更直击其能源转型痛点。上半年西班牙遭遇欧洲近年最严重停电事故,5秒内失去60%电力供应,暴露了电力系统的致命短板,而中国在新能源、储能领域的技术优势正是其急需的"解药"。贸易层面的互补更显扎实,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501亿美元,中国出口408亿美元的机电、汽车零部件等工业制品,西班牙则输送猪肉、橄榄油等优质农产品,2025年1-7月仅猪肉出口就达7亿欧元,占其出口总量的20%,这种"工业换农业"的模式让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

所谓"铁板一块"的欧洲,早已在务实利益面前出现裂痕。西班牙的"出格"举动并非孤立,首相桑切斯三年内三度访华,加泰罗尼亚、安达卢西亚自治区主席相继访华,形成了对华访问"大满贯"。欧盟内部10票赞成、5票反对、12票弃权的关税投票结果,凸显了各国在对华政策上的深刻分歧。西班牙智库皇家埃尔坎诺研究所所长查尔斯·鲍威尔直言,每个人都在打破常规,西班牙既不是最和解也不是最具对抗性的成员。这种分歧背后是经济相互依赖的现实,复旦大学简军波教授的判断一针见血,西班牙国王访华证明中欧经济相互依赖不可否认,更是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实际反抗。

这场合作的战略价值远超双边范畴。西班牙作为曾经的殖民宗主国,在南美拥有语言、文化、王室影响力的天然优势,桑坦德银行、对外银行在南美银行业务占比达14%,西班牙电信主导多个南美国家电讯服务,而其设备供应商正是华为。这意味着中国通过西班牙,得以绕开美国在南美的"后花园"壁垒,实现科技、金融、贸易的深度渗透。对中国而言,西班牙成为突破西方围堵的"欧洲支点",其示范效应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鼓励更多欧盟国家摆脱美国裹挟。对欧洲而言,这是对"战略自主"理念的实践,证明意识形态对抗不如务实合作来得实在。

中美欧三方博弈的棋局中,西班牙的选择划出了清晰的底线:国家利益永远高于阵营站队。美国试图用制裁威胁、舆论施压逼迫欧洲选边,却忘了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早已深度捆绑。中国用501亿美元贸易额、2500多倍的增长幅度、实打实的投资项目,给出了比空洞口号更有说服力的答案。

中欧关系的新变数,本质是多极化趋势的必然结果。西班牙这个"缺口"不是外力强行撬开,而是内部利益诉求的自然流露。未来,随着新能源、科技协同、人民币结算等领域合作深化,这个缺口可能会持续扩大。那些还在迷信"阵营对抗"的势力该醒醒了,在互利共赢的棋盘上,务实合作才是不可逆转的潮流,而西班牙与中国的握手,正是这一潮流最生动的注脚。